國家主席胡錦濤近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中指出,中國需要着力於轉變外貿增長的模式,關鍵是要在充份發揮中國原有的比較優勢上,擴大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服務出口,和擴大附加值高的產品的出口。
是的,中國自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憑大量質高價廉的勞動力,為勞動密集工業的崛興創造了條件。勞動密集工業經歷了這些年的發展,早已在世界市場上佔一重要席位,更被外界冠以「世界工廠」這稱號。
從過往不同國家的發展經驗中,可以看到一種規律。經濟起飛的第一階段,往往由勞動密集工業代替農業,作為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所實現。但要獲得持續的經濟發展,僅憑不斷拓展勞動密集工業還遠不足夠。要經濟在勞動密集工業的基礎上再跨新台階,就必須透過開發「食腦」(inspiration)工業來取代講求體力勞動的「流汗」(perspiration)工業。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經濟要進一步發展亦不能不致力於建設「食腦」工業,文初胡主席的一番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問題是要發展「食腦」工業,就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法律制度來保護知識產權。原因是「食腦」工業的一個特色,無論是就其生產過程或終端產品來看,所牽涉的知識含量相當高。故若沒有知識產權的保護,又或有關的法律雖存在,但執法力度不夠強,有關的知識便很容易被無償使用,從而打擊商人在這方面投資的意欲。
目前,中國雖已花了很大力氣於確立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但不容否認的是,侵權的行為仍相當普遍。中國要發展「食腦」工業,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上,還要多下一點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