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院管理局的資料顯示,本港每年有七百名新增的思覺失調青少年,他們的年齡介乎十五至二十五歲;有精神科醫生指出,思覺失調是各種精神病的早期病徵,猶如一般疾病的初期病徵是發燒一樣,應該及早治療,以免日後難以根治。 記者:謝穎詩
精神科專科醫生吳偉民表示,思覺失調包括各種精神病的先兆,例如精神分裂、躁狂、抑鬱等,香港情況和外國相若,大部份思覺失調患者在青少年時期發病,病徵包括有幻覺、妄想、思想紊亂等。
病因至今仍未能掌握
吳偉民指出,每一百個人就有一人患上思覺失調,大多數在青少年期間第一次發病。他強調,此病成因至今仍未完全掌握,部份是先天性,例如若父親或母親是精神病患者,子女患上思覺失調的機率是百分之四十五;而一般人的患病機率是百分之一。此外,濫藥、酗酒,或者身體疾病如腦部長腫瘤,也可能導致出現思覺失調。
吳偉民又稱,現時一般的治療方法均是依靠藥物控制,患者會獲處方抗精神科藥物,一般要服用一年至一年半。此外,患者有時也帶有陰性病徵,即不願與外界接觸、無動力工作等,需要進行社交治療。
年紀最小患者僅13歲
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精神健康綜合服務協調主任陳秀琴表示,該服務處正提供思覺失調青少年社交治療,協助他們重拾自信。她又稱,服務處過去曾接觸的個案中,事主的年紀最小的只得十三歲,有關服務由去年六月開展以來,已有七十名青少年參加。
該服務處昨日舉行記者會,介紹已推出的「無距離生命藝術──社區共融計劃」,是項計劃得到教育界及商界的協助,讓有需要的青少年透過參加藝術歷奇,如與教師及義工一起玩音樂、繪畫、表演話劇等,令這些青少年再度與社會接觸。
陳秀琴說,這批青少年參加了這些藝術活動後,社交生活大有改善,生活質素也因此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