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本欄在歐元區成立之初曾經提出質疑,指十多個國家的財政赤字被「穩定及增長條約」鎖死在GDP的3%上限,以及「一制通用」(one-sizefitsall)的貨幣政策,是否能維持及滿足不同需要,前者欠缺彈性,後者則可能顧此失彼。瞧瞧德法意等核心國財赤全部「超標」,證實並非杞人憂天;利率調節方面又要顧及區內,更要面對畢竟仍是世界經濟火車頭美國之競爭,運作起來實在不容易。儘管年來看似相安無事,但由於經濟增長被美國拋離,失業率又居高不下,這「一條心」正被法荷兩國公投反對憲法而呈現動搖。
歐盟領袖自以為是
動搖在於各國領袖的一廂情願、自以為是,只顧要加快步伐整合,想為自己名留青史(?),卻忽略了咱們中國大思想家孟子:「民為先、社稷次之、君為輕」之言,亦違背了智者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等治國之道。
民為先與無為,同屬方法與手段,都是以百姓心為心,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者。人們或見到歐洲領袖在單一貨幣面世之前積極進行游說,力陳利害,故誕生過程比較順利。可是在牽涉政治層面較廣的「歐盟憲法」,卻未見有鋪天蓋地的思想教育,亦違反順其自然而行之道理。
為何不拿出具體理據來,歐盟甚或歐元區設立以來,各國是受惠多還是受損多?去年光是美國企業在歐洲的投資不是超過1.5倍多於在中國嗎?新興市場(東、中歐)對本土及整體貢獻會少於搶飯碗者?全世界要面對全球化的現實,難道歐洲一體化可自我封閉、獨善其身乎?那麼輕率和急進,又怎能達致「無不為」的結果和目的?!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