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05年已過了接近1半的光景,不知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整個環球經濟及投資市場的發展,總是未能一帆風順,而且有一種山雨欲來的壓迫感。上周更有外資大行發出預警,指明年全球經濟會處於「非常艱難」的局面。對於此個來年的預測,某程度上我覺得並非無的放矢。
為來年環球經濟作預測,始終離不開分析歐、美、中三大地區的未來經濟發展前景。
先就歐洲而言,昨日在分析歐元走勢時已跟大家解釋過,歐元轉弱,主要是歐洲經濟本身出現了結構性問題,現是歐洲面對最大的問題是,法荷兩國否決歐盟憲法後,究竟歐元滙價及整體經濟發展會何去何從?
當然,市場普遍的想法都不感樂觀,原因是近日連「歐元之父」蒙代爾也走出來唱淡歐元,而意大利福利部長更呼籲該國重新採用里拉而棄用歐元。在貨幣前景欠明朗下(相信此情況可能會拖至明年才會明朗化),必然對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另外,當年東西歐兩大陣營融為一體的構思,原意是希望產生1+1=3的協同效應,不過綜觀這幾年的發展,似乎有「瘦西肥東」的現象。不少西歐傳統工業的部份生產線已轉移到成本較便宜的東歐,導致不少歐盟龍頭如德法等國家的失業率持續高企。目前歐盟的經濟表現呆滯,而經過法荷公投以後,其他盟國亦有機會出現離心,再加上在可見將來不能解決的問題,未來歐洲經濟前景會更形暗淡。
美復甦欠全面
相較歐洲,美國表現明顯較為優勝,不過這並非代表它有絕對的優勢。綜觀過去兩年,美國雖然處於經濟復甦周期,但有一點我們不能否認的就是,在復甦的背後,並不是一面倒的樂觀,經濟數據表現總是反覆無常,所以我們肯定這次美國的經濟復甦並不全面。
再者,目前美國經濟動力主要是由內需保持強勁增長所支持,但此情況年內卻有見頂的可能,原因是美國國民的消費模式是「先使未來錢」(這或是受布殊政府喜歡透支未來的政策所影響),一旦經濟稍為轉差,對內需所帶來的負面骨牌效實在不容忽視(尤其是對房地產的影響)。另外,原油價格高企,對企業盈利亦會造成很大的困擾。
中國方面,早前國企所公布的業績顯示,大部份企業的盈利高增長期或已過去,加上中央政府近來推出的政策如冷卻房地產措施,反映明年的經濟增長會有放緩的空間。
另外,目前中國與歐美之間的貿易爭拗仍未平息,美國早前已有先例在鋼鐵行業曾採取同樣伎倆,事件一拖便拖了數年,直至最後才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只作出簡單道歉了事。相信美國這次會重施故技,令紡織品貿易爭拗會愈拖愈長,這對中國的實質影響仍是未知之數。
港經濟隱憂多
至於香港經濟一直被外圍經濟拖着鼻子走,外圍不好,香港也難獨善其身,而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租金高企,萬一本地經濟轉差,企業要削減成本時,首當其衝的一定是打工仔,這對本地內部消費及樓市都有一定的打擊。因此,這個來年的預警,大家不能視之為「戲言」。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