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銳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人
最近幾年,香港教育政策一直試圖求新求變。不幸的是,在缺乏適當的數據庫支持之下,嚴格的學術研究變得非常稀少,很多討論都在政治團體的角力中被忽略。
相比之下,很多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曾做過很多高質素的研究。我希望透過一系列的文章,將這些研究結果向公眾解釋。希望有關教改的政策討論變得更理性及更客觀。
首先,要先解釋一些背景資料。筆者的感覺是,平均而言,香港的公立、資助津貼的中小學校的資源,其實並不比美國差。
最近跟一些美國朋友傾談,談到在某個校區,因為校區經費不足,所以,學生每三個月,便有一個月在家中自修,因為學校根本沒有足夠的課室和老師。香港至少不曾發生這種情況。美國之所以有這種情況,與他們的「區域公共財政」(localpublicfinance)這個制度有關。
美國大部份地方的教育撥款,是由該區的房地產稅收來維持的。貧窮校區的教育經費自然較少,很可能會掉進「貧窮的深淵」(povertytrap)。香港的教育經費則由整個城市的稅收支付,不同校區的差異(每學生的政府資助)極小。在這個意義下,香港的教育撥款機制其實比美國完善,所以,成績應該更出色才對。
有趣的是,在美國這種撥款機制下,如果我們將父母的教育程度、薪水等因素剔除,我們將發現,公共的教育花費,根本對學生的成績沒有明顯的影響。而所謂的教育花費,已包括師生比例,每學生的平均成本等因素。這是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教育學者漢尼斯等人(EricHanushek)多年來,運用不同數據庫、不同的統計技巧,所得出來的結論。以現時香港的撥款機制來說,不同學校從政府所得的撥款(以每學生所得計算),相比下差異便少得多。所以,如果多增撥款,改變師生比例,對學生的成績,影響恐怕更小!
近來,有很多團體組織了很多群眾集會,希望爭取家長支持,讓政府增加撥款,提高師生比例。事實是,現時的平均師生比例,比起當年筆者做中學生時的師生比例,已明顯下降。很多學校已增設空調或隔音設備。為甚麼學生成績沒有改善?恐怕是,師生比例對於學生成績,根本不是重要因素。
有些家長可能奇怪,為甚麼增加師生比例,不能使成績提升呢?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漢尼斯的解釋是:倘若學校已經有一位好教師,如果師生比例提高一倍,學校便要多聘一個老師;但這位新聘的老師的質素,恐怕比現有的差!因為擅長教學的人,在一個靈活的市場機制下,早當了教師。再聘請的,恐怕「一蟹不如一蟹」。如此說來,教學關鍵在於老師質素,而非師生比例。篇幅所限,只好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