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故事:在簡陋手術室學習適應環境

醫療故事:在簡陋手術室學習適應環境

去年海嘯橫掃印尼班達亞齊西岸的蘭諾(Lamno),整條漁村被夷為平地;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吳國偉說,當地至今仍是滿目瘡痍,一條一條被水沖上岸的船隻還是橫卧在馬路上,他遇見的每個人都有親友在海嘯中遇難,然而他們都能樂觀面對,縱使滿臉憂愁,卻無怨氣。
蘭諾的對外交通因海嘯沖毀,若要到班達亞齊的醫院最快需四、五小時,當地二萬多人依靠由無國界醫生組織運作的醫療中心,內設十多病床,吳國偉今年四月在當地為病人做外科手術。
他指出,月來接觸的無論是病人或當地人,「個個都有親人或者朋友因為海嘯遇難。」可能是民族性格,他們看來均比較樂觀。但畢竟是一場巨災,他們不但失去至親、失去家園、失去工作,甚至失去理想,所以從他們的眼神、言語間都流露出一點失落、惆悵,這情況就像「樂天得來眼角總帶點憂愁」。

海嘯災民沒怨氣

例如一名在無國界醫生組織工作的無線電工人,其實是一名還差一年、便大學法律系畢業的二十五歲青年,海嘯沖走了其兄,他不得不放棄當律師的理想回鄉。
另一名二十多歲青年,海嘯時撞向樹木,脊椎神經受損,下肢永久癱瘓,癱在床上長出巨大肉瘡,還患上毒血症,被送來醫院。吳國偉為他做皮膚覆蓋傷口手術,後來無國界醫生找了一輛輪椅給他。「我們只能做這麼多,日後生活就只能靠他自己。」難得的是,該青年的弟妹每天均往「照顧他食飯……大小二便等,在香港很難見到啊」!
他又說,在當地的人民十分真摯,「為他們治病,個個都好欣喜地離開醫院」,在貧缺的環境裏也看不到半點怨氣,與香港有很多鬥爭及埋怨不同。
當地資源短缺,手術室只有一個燈膽、數件簡單手術工具、兩樽氧氣,沒有呼吸機,無法輸血,這樣就做手術,讓他「學習適應環境」。
當國際救援義工是吳國偉的理想,並非受老師中大醫學院前院長鍾尚志投身落後地區醫療工作所影響,這次能「幫到有需要而無助的人」,他強調是真正做到以往在醫學院面試時說過的「志願」。
本報記者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