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諾貝爾得獎人蒙代爾來港大談歐元與人民幣的問題,而同場發言的還有幾位諾貝爾得獎者,是學界近年來最星光熠熠的活動之一。
筆者在大學念經濟之時,便深受蒙代爾的影響。蒙代爾的宏觀經濟模型,直至現時仍然是大學重點教授經濟理論之一。而蒙代爾亦有「歐元之父」的稱號,因為他是最早期提倡歐盟使用單一貨幣的經濟學家之一,而且還做了不少相關研究,用來支持他的論據,促成歐洲貨幣聯盟(EuropeanMonetaryUnion,EMU)的成立,使歐洲貨幣單位(ECU)慢慢發展成為現時的歐元(Euro)。
中心滙率抄襲EMU
歐元的成立歷程,貨幣系統運作的演化,其中部份與港元及人民幣滙率有些相接近。特別是在歐元尚未面世之前一段時間,各國盡量以經濟配合,以創造有利條件,共建歐元。那是80年代尾、90年代初的事。
那年代EMU所採取的策略,是各成員國貨幣都有一個中心滙率(這點與聯繫滙率的特性相若),滙率是與ECU或當年德國馬克掛鈎。而這個滙率容許有一個上下限波幅,只要在範圍以內,政府便不會干預;如果去到範圍的上限或下限,中央銀行便會進場干預。這種滙率安排,當年叫作「目標區域安排」(TargetZoneArrangement)。
而早前金管局的優化聯繫滙率措施,與之十分相似,因為港府宣告了中心滙率為7.8,上下限為7.85及7.75,十足目標區域安排的模式。
至於人民幣亦非明文規定與美元掛鈎,與港元不同的是,人民幣並沒有表明容許波動的區間,希望給予國家財金官員多些靈活性。蒙代爾研究了歐元多年,既然港元與人民幣有些運作與歐元未成立之前歐盟滙率機制相類似,他對人民幣升值問題的看法,是有一定獨到見解的。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