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歐元近日的走勢而言,「物極必反」這4字詞,可謂十分合適。回想年初時,市場仍一致看好歐元的表現,當中更包括了股神畢菲特。當時市場不少分析均認為,歐元將會升至1.45美元,原因是美國的雙赤問題十分嚴重。但近日歐元突然轉弱,令不少投資者大跌眼鏡。
其實,近日歐元的跌勢並非沒有迹象可尋。雖然近日不少分析都認為,歐元下跌,主要是法國及荷蘭的公投相繼否決落實歐盟憲法,令投資者擔心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會受到阻礙,因而導致歐元大幅滑落,但其實法國及荷蘭的公投,只不過是令歐元進一步轉弱的導火線而已。
不知投資者有沒有留意,當年初差不多所有分析都認為歐元會反覆上升的時候,歐元已有「力不從心」的現象,每每無法突破一些重要技術阻力位,這其實已反映出歐元的走勢並未如市場預期般樂觀。
可能大家會認為這種說法是「馬後炮」,但投資者又有沒有同時留意到,當日備受看好,其實欠缺實質因素支持。
首先,歐洲的經濟本已遠不及美國,加上聯儲局已表明會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調高息率,令歐元與美元的息差持續擴闊,這兩項因素,其實已足以利淡歐元。
但這兩項因素其實亦不是歐元走軟的主要原因。美國利用弱美元去刺激經濟,已收預期成效,而與此同時,美國亦明白到,基於國債沉重,所以不可能容許美元持續下滑,因為美元的跌勢一旦失控,將會令資金對美元資產失去信心,到時美國將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弱美元政策改變
既然現時美國的經濟已返回上升軌道,那麼用弱美元刺激經濟的方針亦可以暫時擱置,轉而將目標放回美國債務問題上。我相信,美國的財金部門已放棄過去年多的「弱美元」政策,所以就算沒有法國及荷蘭的公投結果,歐元回軟亦是必然的事情。
不過,我個人並不相信歐元兌美元會再度失守1算的水平,主要因為全球央行未來仍會改變儲備比重。對於央行而言,持有太多美元,並不是健康的做法,既然歐元在國際上的地位愈見鞏固,央行將部份美元儲備轉至歐元,亦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在這個潛在因素支持下,我認為歐元兌美元在120水平以下應會有不錯的支持。
當然,如果單靠全球央行改變他們的組合去支持歐元的滙價,支持力度相信仍是有限,尤其是當美國所有基本因素都比歐洲優勝的時候,我不相信全球央行仍會減持美元增持歐元。
所以歐元要扭轉近日的弱勢,首要條件是歐元區的經濟有所改善。如果區內經濟持續欠缺起色,相信要歐元回復早前的勇態,將會是「天方夜譚」的事情。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