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民主,還是新的欽點?

要民主,還是新的欽點?

范國威 民主動力執委

曾蔭權「千呼萬喚」,終於宣布參選行政長官補選。上至問責局長,下至街坊組織,無不按北京預先編好的劇本努力演出,擁戴曾蔭權登上特首寶座。雖然過程離不開小圈子選舉及北京欽點,然而大概曾蔭權的民望高企,並未產生巨大的反對聲音。這猶如鄧小平在四人幫倒台後,第二度復出的情景。
鄧小平在被罷黜前,曾協助周恩來收拾毛澤東推行極左路線的殘局,因而在中國人民心中有不錯的民望。在第二度復出後,鄧小平在胡耀邦的協助下,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錯案,加上推行四個現代化,聲望如日中天。然而,鄧小平始終是專制政府的一員,當統治權受動搖時,他毫不猶豫地封殺了「西單民主牆」運動(亦稱「北京之春」)。
一九七八年底,四五天安門事件獲平反後,北京西單電報大樓以西的一堵矮牆上,接連出現針對文化大革命的大字報。由於葉劍英、鄧小平等人需要在社會上製造民主氣氛,以打擊華國鋒的「凡是派」,因而「西單民主牆」運動受到政府高層的鼓勵。不過,運動的活躍分子魏京生貼出以「要民主還是要新的獨裁?」為題的大字報,批評鄧小平維護獨裁統治,令運動遭打壓而告終。

魏京生這篇惹來十五年牢獄之災的大字報,有一段是這樣說的:「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對任何人的信任都必須有一個限度。任何想換取人民無限信任的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是野心家。重要的問題在於選擇甚麼樣的人寄予信任,更重要的在於如何監督這些人執行大多數人的意願,我們不能輕信任何人會自願地為他人利益服務,我們更不能輕信任何人會為他人利益而損害自己的利益。我們只能相信那些在我們監督下向我們負責的代理人,而且這些代理人必須是受我們委託而不是強加給我們的。」
二十多年前的大字報,非常諷刺地,仍然適用於今天的行政長官補選。無論曾蔭權的民望有多高,仍不值得市民信賴,因為這次補選肯定是「四無」:無市民參與、無高度自治、無民主、無意義。靠中央政府祝福的特首,不用向香港市民問責,只須向中央交心,拉攏大財團,無可避免地忽略基層和中產的權益。因此,要保障民生,就必須爭取民主,兩者密不可分。
今年,民陣將七一大遊行的主題定為「爭取全面普選,反對官商勾結」,同時在維園四個入口舉行模擬公投,正是要回應政府缺乏制衡,官商勾結,未能保障市民的社會和經濟權利之情況。因此,今年七一,人民發聲,一個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