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我老爸才知道,他理個髮是七十塊錢。每個月理一次,一年下來就是八百四十塊,哇噻!我已經多年沒上理髮店,這樣算起來當真省了好一大筆了。
他說理髮店那師傅瞎蒙,自稱上海人,口音一聽便曉得是江澤民同志的同鄉揚州人。只因理髮扦腳舊時當作低三下四的活兒,多是揚州人幹的,他們覺得認是上海人才夠面子,直到今天還是硬充不肯改口。以前北角有小上海之稱,不少理髮店的上海理髮師,我看也十居其九是揚州人了。
陳逸飛忽然下世,還沒拍完《理髮師》,裏面那個主角陸平我想也是個冒牌的上海師傅。故事改編自凡一平的同名短篇小說,是個理髮師的傳奇。他真有點像《大獨裁者》的差利,由理髮師居然陰差陽錯搖身變作個國民黨軍隊的師長,太神了。
原來上海到了二十年代,才有第一家新式理髮店,叫「一樂也」,開在南京路西藏路的轉彎角,還是第一家用上紅藍白三色旋轉標誌的理髮店。奇的是,當日它僱的理髮名師倒是廣東人呢。理髮工具不必說,是電推子、電吹風了。那陣子理髮到「一樂也」去,叫作時髦。
生意紅火了,好些叫「補樂也」、「新樂也」、「快樂也」的二流店子,都一下子冒出來。不過對我來說,理髮就從來不是甚麼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