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嘅故事,或者完整嘅故事,其實變化不大,總離不開起、承、轉、合。但係講故事嘅方法就可以千變萬化,可以順敍、倒敍、第一人身、平衡結構、超現實。你想點都得,睇得明同埋仲係講緊嗰個古仔就得。咁如果你話你今次講故事嘅方法係想唔明嘅又或者故事中心思想就係講呢個世界有好多嘢係唔明嘅,咁我都吹你唔漲。唔好笑呀,我真係見過好多人係咁,我自己都曾經有一個時期係咁。
隨着每個導演的個人喜好、品味,慣性下會形成不同的視覺和敍事風格。呢啲風格就變成某個導演獨特的電影語言,一個好學術性嘅名詞。不過我今日想講嘅電影語言就一啲都唔學術性。我想講嘅係港產電影內實際使用的語言,即係對白。
客觀環境下,港產電影現在應用的對白其實好落後。有幾個因素,因為電檢,因為分級制,因為冇做research,因為冇諗過要改進。一個好簡單嘅例子,淨係講粗口嘅應用我就已經好唔明。我都知阿媽教落係唔好講粗口,但係你行出旺角或者係中環都會聽到全街嘅人喺度講緊粗口,呢個就係我哋某部份嘅文化,亦都反映某個水平同某個心態嘅人的情緒。咁點解同樣係2B級嘅西片就可以咁多F字頭嘅對白先?唔通講英文就代表有文化啲?唔好玩啦!
所以我好佩服當年《春光乍洩》保留粗口對白嘅做法。我覺得真係能夠傳神啲,亦可以令創作人物嘅時候空間大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