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人言獸語的年紀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通人言獸語的年紀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在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中華散文百年精華》讀到王鼎鈞〈活到老真好〉一文。我跟鼎鈞先生有數面之緣,他多年前曾是台灣《中國時報》的主筆。謙謙君子,今年已八十高壽,夠資格說「活到老真好」!王鼎鈞的散文,近梁實秋體,溫潤、謙厚、人情達練而不滑膩。讀他這代人的作品,單看文字已是一樂。他們古書讀得多,寫起白話文來也跌宕有緻,平淡中嗅到書香。

人生有些境界,作家不能光憑想像就可以想像出來的。想像出來也不會真實。人的年紀,到了暮年,會是甚麼一種心境?艾略特的名詩"Gerontion",懷抱秋氣,一開始就說:HereIam,anoldmaninadrymonth,/Beingreadtobyaboy,waitingforrain.詩成於1920年,作者才32歲,風華正茂的人,感應historicalfatique,為譜新詞強說愁。
其實老來除了美人魚不再對著你歌唱外,餘生還有一些blessings,就說「福氣」吧,不到鼎鈞先生年紀,是不易領略的。他說人老了,「能通人言獸語」,人生再無甚麼秘密可言。當年的女孩對你說「我不愛你」,你百思不得其解。現在呢,「她剛張口你已完全了解」。年輕時我們和命運作對,到老來就和解了。「謝天謝地,總算老了,跳出三界,不列五行。……不喜不懼,無雨無晴」。超越了得失之心後,說不定會發覺到「今天的電影拍得比當年精彩,今天的花也開得比當年燦爛,今天的年輕人比我們那一代青年漂亮。」
十多年前,因知老之將至,寫下〈老來頌〉一文。若干觀點,竟可跟〈活到老真好〉互相發明。我在那篇文章裏這麼說過:「老年人再無青春可浪費,因此對眼前一景一物,特別用情。此種感受是濃縮的。風華正茂的晚輩可能感受不到。」當了長者,因此看來也沒有甚麼可怕的。只要眼晴還好,唸書不用人家代勞,那麼仲夏之夜,手執一卷,等雨來,也是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