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五千人風雨中燭光悼六四<br>香港的風采

四萬五千人風雨中燭光悼六四
香港的風采

【本報訊】蠟淚一滴一滴落在那發揚公義的土壤上,即使經濟如何騰飛,國家成就如何舉世矚目,幾萬顆照耀真理的星火,仍然在六四晚上的維園亮起。在《血染的風采》歌聲中,十六年來,平反六四的心火從來沒有平息過。市民在漫天風雨中回顧歷史,燭光沒有被雨淋熄,反而照得人心更加明亮。 記者:蔡元貴、張嘉雯、翁煜雄

不敢回憶,未能忘記。紀念「六四」十六周年燭光悼念集會昨晚在維園舉行,支聯會估計有四萬五千人出席,警方數字則是二萬二千。黃昏過後,市民陸續前來,維園足球場的一邊,張貼着六四事件的歷史,市民用心觀看,當中不少是十多歲的少年人,對於十六年前天安門屠城的史實,只能透過剪報認識。

沉冤待雪悼英靈

集會約在八時半開始,屏幕播出八九民運的片段,同時奏起《血染的風采》,是已故歌星梅艷芳主唱的版本。十六年了,參加者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依然掩不住傷感,有人哭了。
司徒華和兩位年輕人燃點火炬,讓平反六四的薪火相傳。火炬亮起,司徒華在台上致悼辭說:「十六年前的死難者,沉冤待雪,他們的英靈怎能安息呢?我們呼喚這些未能安息的英靈,降臨這點點燭光之中。全世界有良知的眼睛,都在凝視這點點的燭光,向你們降臨的未能安息的英靈,致哀和致敬!」
全場市民舉起燭光,默哀一分鐘。支聯會原本表示不打算在集會上提及被中國政府拘留的資深新聞工作者程翔,但主席司徒華在悼辭上,還是臨時加入要求釋放程翔,參加者亦一呼百應,高呼「釋放程翔、還我程翔」。

「錢唔代表一切」

在集會上,大會播出「天安門母親」丁子霖的〈『六四』十六周年致香港同胞書〉,丁子霖說:「六四大屠殺十六年過去了,當年的血迹已經漸漸淡去,然而,你們卻不管政治境遇如何艱險,也不管參加紀念集會的人數是多是少,總是那麼執着,那麼堅持,年復一年地在香港這塊尚存有限自由的土地上,悼念六四亡靈,撫慰六四遺屬,為平反六四。」
北京政府與競逐特首的曾蔭權都強調「和諧」,丁子霖指出,國內的言論空間變得愈來愈狹小,民間的維權活動變得愈來愈艱難,對異議人士、宗教人士尤其是網路人士的抓捕變得愈來愈頻繁,「所謂建立『和諧社會』,不過是鄧小平時代、江澤民時代那個『穩定壓倒一切』的另一個版本。
丁子霖續說,無論是大陸同胞還是香港同胞,誰都會想到,公正地解決六四問題,是建立真正和諧社會的必要前提,「假如今天的中共執政者真的要建立所謂『和諧社會』,何不首先推翻當年對六四的荒謬定性,還這一歷史性事件的本來面目呢?」
市民鼓掌和應丁子霖,這時候,夜空灑落雨點。絕大部份參加者都沒有離開,仍然舉起手上的燭火,有些人撐起雨傘。夜雨中,他們撐到底,包括十六年來只缺席過三次的商人林先生:「我嚟係為咗追求公義,曾蔭權話乜嘢經濟成就,我想同佢講,錢唔代表一切。」
雨中悼念六四的市民中,有一家大小、有外籍人士、有學生、有商人。任職保安的伍先生第一次帶着三名年幼兒子出席六四集會,「八九年佢哋都未出世,我老喇,我驚有一日唔喺度,冇人話畀幾個仔知六四發生乜事,所以趁我重喺度,帶佢來參加集會,我死咗之後,如果六四重未平反,呢個責任就交畀佢哋。」

促北京以史為鑑

雨愈下愈大,支聯會副主席李卓人在苦雨中誦讀大會宣言:「(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國內反日浪潮高漲時,公開要求日本政府『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可惜,中國當權者只懂得要求他國尊重歷史,吸取歷史教訓,卻不敢又不願面對自己手染鮮血的過去。我們今晚再次燃點起這悼念的燭光,就是要照亮十多年前這段歷史。」
「但有一個夢,不會死,記着吧!來自你我的心,記着吧!」市民在漫天大雨中高唱《自由花》,有些參加者是外籍人士,不懂歌詞,就以手掌打拍子。
澳洲人KylieKnott說,對於在當年六四無辜犧牲的學生們很同情,也很尊敬,「我們西方人幾乎與生俱來就有民主,但是中國人就要苦苦爭取,對於付出性命為民主而奮鬥的學生,我很尊敬他們。」滂沱大雨下,支聯會簡化了程序,大約在九時半,提早結束了集會。

傾盆大雨淋不熄熾熱的心,參加燭光集會的人士,撐着雨傘向六四死難者默哀。 馬泉崇攝

這位少女,凝望手持的蠟燭,默默地向十六年前為民主捐軀的學生致敬。 成啟聰攝

四萬五千人參加支聯會昨晚舉行的悼念六四燭光集會,坐滿數個維園足球場。 司徒世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