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才成立的Friendster,服務推出一年,吸引到數百萬網民成為會員。03年尾,當時還未上市的Google欲以3000萬美元高價收購,但遭拒絕。Friendster去年中更委任前全國廣播公司(NBC)高層ScottSassa入主,擔任總裁。事隔一年,Friendster不但未有想出甚麼雄圖大計,這位傳媒人在日前更宣布離職,令這家曾經炙手可熱的網上交友dotcom,前途充滿問號。
曾拒接受Google收購
早在95年,網上媒人Match.com已成立,可算是網上交友的始祖,二千年eHarmony.com推出更專業的網上媒人服務,與Match.com打對台。直到02年Friendster推出新一代的交友服務,為網上交友(socialnetworking)開創新一頁,後來更有分析家預計,socialnetworking在04年大行其道,進入百家爭鳴的局面。可是去年被Google及Blog搶盡風頭,小弟也差不多忘記甚麼是socialnetworking了,曾經被喻為與Friendster會展開激戰的Tribes.net,也未能掀起甚麼熱潮。
Friendster的交友模式是開創先河,可是始終未能把原有運作模式,轉營至一個賺錢的模式,對傳統交友站如Match.com等來說,客戶對象非常清晰,就是一群等待結交親密對象的人士,他們入會的目標明確,亦願意付出一定數額的收費。
資深傳媒人宣布離職
相反,Friendster雖擁有千萬會員,但入會的大多是玩票性質,對任何收費都會卻步,反觀數個後起之秀的交際網站,來得更有針對性,例如小弟之前介紹過的Linked-In便是專門針對高科技人才,Ryze的對象是較為廣泛的商業客戶,這些加入了求職元素的網站,轉營至收費的獵頭公司也容易。
前任總裁Scott在Friendster還未能找到可行的營運模式之前便劈炮,是否意味着這位前NBC高層也想不到好計謀?翻看Friendster的網站,他們推出新服務Super-Friendster,嘗試把會員的資料與Blog、討論區等連結在一起,也不見得怎樣可以賺錢,難道他們真的相信廣告收入可以支持Friendster繼續發展?
令小弟摸不着頭緒的是,Friendster既然不能定位成為一個「媒人」網站,為何沒有造就會員透過Friendster做生意,就如eBay一樣,只要為會員提供一個方便買賣交易的平台,怎樣利用人際關係來賺錢,就讓會員自由發揮,不知道Friendster新一任的總裁會否嘗試循這個方向花點心思。
魯笨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