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監察 區龍宇
全球都在注視中國與歐美就紡織品貿易的磨擦。美國在過去兩星期已先後對來自中國的七種紡織及成衣產品重新設限。歐美對中國紡織品重新設限,原則上不合理,因為歐美在七四年設立多纖維協定便不合理。它們一直迫使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自己卻極力阻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輕工產品,其實是輸打贏要。可是,對全球紡織及製衣業員工來說,焦點不只是中國與歐美的對壘。
焦點是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惡性競爭。配額制可使全球紡織品出口較平均地分散在一百六十個國家,確保一些競爭力較弱的國家也可以分到配額。在取消多纖維協定之後,世貿組織在一個報告中估計,最終可能只剩下三十個較強的出口國家,尤其是中國。
國際紡織、成衣及皮革工會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自今年年頭取消配額以來,非洲的窮國萊索托,已經有六間工廠關門,七千人失業。柬埔寨有二十間工廠關門,二萬六千人失業。斯里蘭卡有四十六間工廠關門,二萬六千人失業。毛利裘斯估計會失去七千職位,孟加拉估計會失去一百萬職位。所以巴西也要對中國設限,不過很少人注意這點。
中國的競爭優勢並不是技術上的重大創新,而是因為特別壓迫工人,使勞工成本特別低。像印度、印尼等國家,雖然都是窮國,但是工人基本享有國際勞工公約所規定的結社權、罷工權。中國政府卻拒絕讓工人享有基本權利。這等於剝奪了中國工人最起碼的自衞權利。如果中國要靠剝奪基本勞權來提升其競爭力,這對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勞工都是雙輸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