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主席楊振寧:只論成就 不問國籍<br>第二屆邵逸夫獎四外籍學者得獎

評審主席楊振寧:只論成就 不問國籍
第二屆邵逸夫獎四外籍學者得獎

【本報訊】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昨公布第二屆得獎名單,四名獲得表揚的出色學者分別來自英國、美國及瑞士的院校。對於今年沒有華人學者得獎,主辦當局強調,評審以學術成就為主,不問國籍。 記者:倪清江

邵逸夫獎去年舉行第一屆評選,設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及天文學獎,以補充諾貝爾獎所缺少的領域。邵逸夫獎評審委員會主席楊振寧昨在公布大會上表示,今年共收到三百個提名,最後四人獲獎(見表)。

獎金100萬美元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獎者邁克爾.貝里奇爵士,發現「鈣介導」的信號傳輸在細胞運作的關鍵作用。他的發現令醫學界認識到鈣轉運和鈣調控細胞的機制,擴闊了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的領域,對醫治心臟病、以及改善學習和記憶,都有莫大好處,有效促進醫治及預防疾病的發展。
另外,困擾數學家三百五十年的「費瑪最後定理」(xn+yn=zn,n=大於2的整數),一直未有人可以解說此定理因由。至九四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任尤金希金斯數學系教授的安德魯.維爾斯教授解開這個謎團,令他在九六年獲得美國聯邦科學及發明獎,昨日他再獲得邵逸夫獎數學科學獎。
天文學獎則頒予美國學者傑弗里.馬西和瑞士學者米歇爾.麥耶,他們共同發現太陽系以外一個恒星的行星,對了解行星的形成,起了革命性認識。
獲獎的學者將於今年九月來港出席頒授儀式,每個獎項的獎金達一百萬美元(約七百八十萬港元),天文學獎的獎金則由兩名得獎學者平分。

或增加獎項領域

去年得獎的五名學者中有兩人是華人,分別是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的岳父、已故數學大師陳省身,以及從事脫氧核糖核酸研究的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教授簡悅威,今年則沒有華人得獎。楊振寧昨強調,在評審時只問學者的學術成就,不問國籍。
現時邵逸夫獎只限於三個領域,楊振寧表示,大會將不時檢討是否頒予其他領域的學者,不排除將來會增加。邵逸夫獎以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邵逸夫命名,由邵逸夫獎基金會管理及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