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上任何捐款,換來一座建築物的命名,都叫做「商業買賣」,那麼英文裏就沒有這個神聖的名詞,叫做Charity。
十億元在全世界哪一個國家,包括最富裕的美國,都是一筆巨大的數目。捐款的數額大,受款的大學機構把一座建築物的命名權送給捐款人,不是買賣,是謝意,只要捐款者的名字夠體面,生意清白,他的財富來自實業,而不是走私或泡沫投資。
一座建築物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不可以亂改名?要看建築物本來有沒有名字。例如英國皇家歌劇院(RoyalOperaHouse),九十年代須要資金維修,英國的百貨工業巨子克羅爾(Clore)家族捐了幾千萬鎊,歌劇院翻了新,還多建了一座新翼。不可以改名為克羅爾歌劇院,因為早有一個Royal在上頭。皇家,是最高的歷史傳統。
英國國家美術館(NationalGallery):坐落在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八十年代末,超級市場大老闆辛士培利(LordSainsbury)捐出二千萬鎊,建了一座現代抽象畫新館。「國家」(National)這個字很大,當然不可以整座改稱為辛士培利美術館,但館中的這座現代抽象畫館,就以辛士培利命名。
香港的李嘉誠先生捐款十億,港大校長徐立之沒有把港大改名為「香港李嘉誠大學」(也絕不可能),港大醫學院是港大名下的一座院校,本來沒有專有的名字,為了紀念十億的隆重,當然可以李氏命名,以垂香港慈善史。
如果是香港的瑪麗醫院或伊利沙白醫院,原有的名字已經成為香港市民的共同記憶,成為香港一部份的城市人格,當然不可以改。港大醫學院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歷史」得過英國皇家歌劇院嗎?孫中山讀過書的那一家,叫「香港西醫學院」,原來的建築物早已拆掉,世界上沒有一座早已拆掉的名勝古蹟,港大醫學院其實與孫中山沒有關係。
倫敦國家歌劇院是維多利亞女王去看過戲的地方,巴黎的Opera,至今還保留十八世紀法國王后瑪麗安東尼坐過的包廂,這才是真正的歷史建築物。把眼光放遠一點,不要那麼小香港、大本位,不要讓一筆大捐款葬送在小胸襟裏,不要像一群愛扔泥巴的孩子,用怨憤來對待慈善,尤其不要那麼殘酷:醫學院命名從來不是捐款人的原意,捐了錢的人,名字受到嘲弄,反而被一群道德純潔主義者(MoralPurists)放上一座審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