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預告會寫一系列針對年輕人的文章,假期推遲又縮短了,但希望這短短幾篇遲來的經驗之談,可提供一些角度去思考。
投身金融業以至投資,投入程度是豐儉由人。每日左穿右插,或者集中研究二三間公司,然後重注一擊,都是十分認真的玩法。而將節省下來的金錢,購買基金或者個別股票長線持有,則是相當省時的參與。
是否認真投入,主要看性格興趣和機會成本。香港人普遍有些賭性,大部份人興趣不成問題。至於機會成本,是視乎個人在其他領域是否有更佳的發揮,以及積極投資會否影響核心工作表現,假如一個年輕人可在事業上有發展,筆者的建議是以本業為先。始終投資是相對被動的玩意,主動地建立一番功業後才積極投資,是比較合適的次序。
性格關乎成敗
性格反而是最重要的條件,性格不合,強求亦沒有用。筆者目睹過不少重複被市場連番擊倒的例子,尋找名師秘技,亦改不了命運,主要是性格使然。有耐性、獨立思考、有常識、願意去做研究、堅毅、謙卑、有彈性、能夠承受痛苦、願意承認錯誤,以及不管市場恐慌。上述的條件,是從彼得連治的名著抄出來,大部份都是知易行難,單是承受痛苦承認錯誤,已經不易做到。
擁有以上條件,並不代表踏上發達之路,只是代表閣下有機會成功,條件不全,亦不必絕望,因為性格是能夠從經歷中冶煉出來,筆者自己便是愈來愈開明,比以前更能承受痛苦。但在市場中磨練的過程,一則十分難過,二則頗為昂貴,所以沒有興趣、性格不合或者在其他領域會有更大發展,及早知難而退一定更好。
假如決定了勇闖投資路,則一定是愈年輕愈好,因為性格尚未大定。隨着年事漸長,人通常愈來愈固執,便愈不易集齊上述的心理質素要求。而且年輕人跌倒之後翻身較易,顧忌較少便容易作多方面嘗試,累積更多有用的經驗。就算財力不足,亦應該以有限的注碼盡量參與,紙上談兵,是不易累積經驗,因為事後回看,一切發展都是理所當然,惟有透過參與,才可以確實當時自己的想法及決定,行動派永遠比學院派進步來得快。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