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政治改革下歐元勢波動

理財智慧:政治改革下歐元勢波動

法國公投否決了接納歐盟新憲法,令到歐元有龐大的沽售壓力。早前購買外幣可享「有升有息」的日子,可能已一去不返。
歐元滙價明明屬於經濟層面,但投票結果影響滙價,明顯地,政治與經濟是分不開的。如果只談經濟不談政治,似乎未能做到有效分析。

經濟政治難分開
歐洲是一個有着共同歷史文化,但又存在多個國家政權的地方,而現時世上的超級強國只剩下美國,而加上中國的崛起,令到歐洲各國都擔心競爭力問題,恐怕自己國家的競爭力會下降。特別現時美洲及亞洲也有着自己的自由貿易區建立,如果歐洲想維持競爭力,便應由經貿方面入手。
所以打從50年代開始,便出現了鼓吹歐洲一體化的聲音。但開首的進展很慢,直至到80至90年代才有更高層次的合作。當時歐洲各國先在貨幣基礎上合作,建立了歐洲貨幣單位(ECU)。當年的ECU,正是今日歐元的前身。
在80年代香港銀行也可以買賣ECU,但只限於存款戶口,並沒有實物交收。經歷了20年以上的驗證,在1999年歐元才正式面世,而歐元實物更要待2001年才在市面推出。結果,所有歐盟國家都取消了自己的本國貨幣而轉用歐元,經濟實力較強的法國及德國更帶頭採用。而歐元的出現,主要是抗衡現時貨幣交易不平衡、美元獨大的狀況。
歐元的面世,明顯地是很成功的,但成功的背後,亦做了以十年計的準備工夫。歐元面世後的4年,立刻開始政治改革。要歐盟各國憲法有統一基礎。
有人會懷疑步伐會否快了些?明顯地在經濟改革過後,政治改革很難避免,但事實上,政治改革的難度遠比經濟改革高,而改革過程中,歐元價格波動,似乎很難避免。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