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謂陪跑 誰會支持?

自謂陪跑 誰會支持?

施永青
中原集團主席

香港的特首選舉的確與別不同,曾蔭權自己尚未宣布出來競選前,整個社會已認定他將是下一任特首。
我不知道這個消息是誰發的,為甚麼有這麼高的權威性,一說即成定案,不但傳統愛國陣營要俯首聽命,連民主派也公然把它看作真的一樣;間接地告訴香港人,這是我們都應接受的事實──北京已經說了,誰也改變不了。這樣的民主派實在窩囊,北京非官方的暗示,你們已照單全收,怎反過來埋怨港人太容易妥協?你們自己的行為也在為北京造勢。
有調查顯示:香港人贊成讓曾蔭權先生做特首的一個原因,是北京看中了他。這種意識絕對不利香港的民主發展。《基本法》雖規定特首最終要由北京任命,但沒有規定要由北京代選。現在有個趨勢,有愈來愈多香港人覺得選舉太麻煩了,不如學殖民地時代那樣,由中央指派一個算了。如果大家都養成了這種習慣,將來誰去支持民主選舉?
因此,民主派的立場應是堅決不接受「北京指派」的人做特首。現在民主派口頭上雖反對,但實質上已全盤接受。可不是嗎?連出來參選的李永達也自謂是出來陪跑。你陪誰跑?你是第一個出來參選的,別人還未開口呢。你豈不是把北京的非官方暗示也認作「聖旨」,自願去作陪襯?
陪跑是甚麼意思?是人家一定會跑出,自己早已無望,不過一個人跑,勝出也不好看,所以號召多一些人來陪跑,讓他勝得光彩一點。理應是北京才需要擔心沒有人陪跑,民主派怎會去自動獻身?

環顧世上的民主選舉,雖不時會出現兩派實力懸殊,但我從未見過處於弱勢的一派會自謂是陪跑的。參選的首要條件,是自覺當仁不讓,否則誰有信心支持你?
一個政黨必須對自己的政治理念具有無比的信心。作為一個民主鬥士,怎可以相信自己連一個殖民地舊官員也比不上?
殖民地官員多不會有太強的政治理念,否則也不會為港英政府接受。曾蔭權加入公務員系統的年代,正值大陸文革、香港暴動,港英政府用人需要非常審慎,故當年曾蔭權的政治意識一定不會太強烈。
曾蔭權後來雖官至政務司司長,但任務主要是執行政策,而非制訂政策,從未向港人展示過他有甚麼政治理想。現在,他連政綱也未向港人交代,民主派何需這樣快就自動為這樣一個人陪跑?有點獨立思考能力,願意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是否不應輕易作出這樣的政治姿態?
民主派既然自命肩負歷史重任,勇於出來競選特首本來可視作理所當然,怎可以未出戰先認輸,還能期望誰會支持失敗者?為何不可以全力以赴?乘機宣傳政綱,即使今次不成功,亦可以為下一次的選舉打基礎。自謂陪跑,雖然輸了可以少點心理壓力,但卻為香港民主選舉作了一個很壞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