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項調查發現,在公立醫院輪候專科門診的病人中,只有二成八人能在一個月內獲得診治,輪候達五個月的病人更逾一成;七成五人願意多付一百元以縮減輪候時間兩周。負責研究的學者建議政府考慮將專科門診外判予私家醫生,縮短巿民的輪候時間。
建議外判予私家醫生
香港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系於二○○○年至○一年,在明愛醫院、廣華醫院、東區醫院及瑪麗醫院調查了六千多名專科門診病人,發現病人實際輪候時間遠較預期為長,七成半受訪者認為輪候時間應少於一個月,願意多付金錢以縮短輪候時間的病人較傾向轉看私家醫生,實際轉往私家診症的病人佔兩成六。
負責調查的該系副教授梁卓偉稱,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長,造成病人時間及生產力的損失,部份人因等不及診治而轉看私家醫生,或在不同醫院掛號以減少輪候時間,導致缺診。醫院管理局處理每個專科門診個案的平均成本為六百六十一元,但私人醫療服務收費中位數為五百元,較前者具成本效益,建議政府考慮將部份專科門診服務外判予私家醫生,並由病人額外繳付一百元或以上費用,以縮短輪候時間、減低缺診率及增加私營醫療服務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