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會有兩隻重磅新股上市,它們的集資金額都高達百億以上,假設當中有1/10在本港集資,如果招股反應與過往一樣熱烈,而最終可能超額過百倍的話,凍結資金便可達千億以上,那麼對於銀行體系的資金需求壓力便會大增。
孖展爆額非難事
每逢有大型招股活動,凍結資金達千億以上,內裏申請新股的資金其實有虛有實。就算銀行市民存款達萬億港元以上,但要市民拿出千億去認購股票這種風險資產,而且是單一新股,相信機會很微。
實情是部份投資者明知用真金白銀去抽新股,所分到股票的機會及數目不會多,因此會借助9成甚至9成半孖展去認購,那麼自己從銀包付出的半成至1成是「實」,其餘9成至9成半孖展是「虛」,從而做成千億凍結資金的狀況。
因為涉及資金龐大,所以就算只借數天,證券行及銀行所能收到的利息收益也可以很可觀。因此每逢大型新股招股,證券行與銀行都會積極準備新股孖展融資。如果市場反應太過熱烈的話,市場上的資金不能滿足需求,於是便會出現證券行提早截止孖展認購股務的情況。
例如銀行只批2億元孖展貸款予證券行,只要證券行的客戶自付2000多萬認購新股,以借9成孖展計算,所有額度便會用完,因此而出現「爆額」情況並不困難。孖展額成數愈高,就愈容易出現「爆額」的情況。
借貸成數有啟示
另一方面,如果證券行或銀行肯借出更多孖展成數,則代表它們愈看好新股表現,因為超額倍數愈多,其借貸風險反而愈小,最終成功認購股份的資金會是客戶的資金,而不是它們的,所以它們更樂於借出孖展。
如果想預測新股上市之時的表現,除了看新股超額倍數外,亦可以參考之前銀行證券行的孖展成數,如果孖展愈大,很大機會超額倍數便愈多,能夠分到股份的數目便愈少。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