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圓
時事評論員
民主黨主席李永達參與特首選舉的機會由明轉暗,事件發展至今,明顯反映中央對於民主黨仍然充滿戒心,而且亦不願意讓該黨透過是次選舉,收復政治和民望的失地。
民主黨參選的決定是值得尊重的。作為香港最大的反對黨,在是次小圈子選舉中,能夠站出來,謀求擴大港人在選舉過程中的參與,可以說是其志可嘉。
事實上,在決定參選的過程中,民主黨已作出了一定立場上的妥協。貴為香港最大反對黨之首,一頭栽進其政黨向來嗤之以鼻的小圈子選舉的遊戲中,放下身段向八百人選舉委員會成員乞票尋求其提名,明知不應為而為之。
同時,中央政府一經定調,屬意由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出任新特首以來,就連一向覬覦特首寶座的商賈高官如唐英年,以至曾一度揚言要參與角逐的自由黨主席田北俊,均無不紛紛打起退堂鼓。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永達卻明知不能為而為之,本着只在乎參與不計後果的精神參與角逐,不失為勇氣和承擔的表現。
當然,在面對本身民望和支持度下降的趨勢下,民主黨基於本身利益的考慮,亦絕對有理由採取這一項策略部署,以挽回在選民心目中的聲望和地位。該黨承諾,以後每一屆行政長官選舉,都積極參與,推動小圈子變成大圈子,最終實現真正的民主選舉。「推動小圈子變成大圈子」大概只是空話,但如果能夠讓每次的特首選舉在形式上能夠有更多港人參與的話,對香港人以至對中央在安撫香港民心而言,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應該看到的是,自從李永達宣布有意參選以來,打出了「市民要選擇,特首有競爭」,以及「你我齊參與,我要選特首」的口號。在率先拋出的競選宣言中,明言:「民主黨堅決參加行政長官選舉,是要努力打破小圈子選舉的高牆,讓港人發聲,讓港人參與,讓港人監督,讓參選者面對港人,面向社會,面臨挑戰。」這種種的宣傳,幾近營造了市民大眾參與、監督特首選舉的幻象。
從中央政府的立場,理應打從心底裏感激這位民主黨主席,肯自動請纓參演這場選舉政治秀,為這場結局經已內定的選舉塗脂抹粉。然而,中央對民主派的排拒和懷疑卻蓋過了一切。早前傳統的親北京報章批評李永達自我宣傳和「搞局」,直至近日,選舉委員會中曾表示支持他的票源,亦明顯出現動搖。
說實話,民主派人才飄零,李先生縱使是一黨之首,從管治能力以至政治魅力,論實力他對曾蔭權根本不可能構成任何威脅。即使他真的獲得足夠提名,充其量只能夠透過公開的競選活動,和未來特首來個口舌交鋒。即使是進行辯論,誰勝誰負仍是未知之數,以曾先生的經驗和才幹,公開的質詢、辯論絕對難不了他,說不定還能提高新任特首在普羅市民心目中的認受性。
不過,北京大概滿有信心,曾蔭權個人唱獨腳戲,宣傳政綱和有限度的面向市民,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毋須借助民主派的參與。北京固然不會為民主派搭台唱戲;而且,在以我為主的思想主導下,又豈容得下民主黨的參與,為是次選舉帶來絲毫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