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向歐盟憲法說不後,歐洲大陸立即響起反思的呼聲──反思歐洲統合的宏偉藍圖是否存在破綻?是否過於理想主義,不夠務實?
上世紀五十年代,歐盟的原始雛形「歐洲煤鋼聯營」和「歐洲經濟共同體」,以經濟為重點,這條經濟路線一直延續至九十年代,歐洲要結合本身的經濟力量,抗衡全球其他劃地建立自由貿易區,這是百分百的現實主義、務實需求。
不過,經濟和政治從來是孖生兒,搞經濟共同體不能沒有政治配合,此所以歐共體於一九九二年易名歐盟,更寫下由經濟、政治、外交到共同防衞的歐洲統合藍圖。統合藍圖一出,人們第一句只能驚呼宏偉,第二句是這過於理想化吧。尤其是,歐洲各國從來勾心鬥角,單是上世紀已打過兩次大戰,要各國撇開國家利益講歐洲統合理想,似乎就像要人排斥私心追求共產主義那樣。因此,當歐盟要打造統合的強大歐洲時,歐洲也有偌大的疑歐勢力。
政客謀大事 百姓顧飯碗
法國人今次對歐盟憲法說不,正正反映了歐盟一體化歷程上,國家民粹利益跟歐洲統合理想的矛盾。儘管法國總統希拉克及其他政治領袖都說,說不會打擊法國在歐洲核心的地位,但放在法國人眼前的是歐洲一體化原來是讓法國打開大門讓東歐低薪工人湧入搶飯碗。
公投歐盟憲法前,法國一間小公司要裁走九名員工,但開出條件說,只要他們肯調派至公司在羅馬尼亞的附屬公司工作,接受減薪九成,即約三千港元一個月的工資,他們就可保住飯碗。除了小公司,像法國電訊這樣的大企業的承包商,更從葡萄牙輸入勞工,但只給在歐洲份屬窮國的葡萄牙人水平的工資。
勞工成本愈低,競爭力愈強,這是市場經濟的法則,在法則下,法國公司裁員聘請外勞都不能說錯。問題是,法國人管不得高深的深層架構運作,只管生活是否艱難,當領袖只管說着歐洲統合遠大藍圖,他們卻眼見失業率飆升至五年新高,最本能的反應就是對歐洲一體化反彈。
法國人對歐盟憲法說不的教訓,不在於歐盟一體化進程對錯的問題,而在於當政治領袖只顧以遠大政治胸襟和意志促使歐洲統合,這些對下層架構的普通人來說只是一種政治自大的表現,他們卻不能微觀解釋和解決歐盟擴大給民生帶來的挑戰。這是歐洲統合藍圖目前的破綻。
德新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