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應公開關乎公共利益的資訊 - 何洋

蘋論:應公開關乎公共利益的資訊 - 何洋

本報昨日報道,五月中,部份在深水埗公園泳池內抽取的池水樣本,發現有含菌量超標的情況出現。康文署發言人指出,由於只在個別樣本中發現菌量超標,估計事件起因可能是在抽取樣本過程中,樣本被污染所致。有立法會議員不認同,認為康文署未及時發布化驗結果,有隱瞞之嫌。問題的重心是在事關公共利益的問題上,政府對相關資訊的發放,所採取的準則應為何。
政府每天收到大量關乎公共利益的資訊,假如未經篩選,便馬上對外發放,這樣做不但擾民,在特定環境下甚至可能引起公眾不必要的恐慌。另一方面,民眾亦應有充份的知情權,好讓他們在獲得充份訊息的情況下,能作出最佳決定。
我們相信在絕大多數的情形下,民眾都能理性,冷靜地消化政府發放的訊息。因此,有關消息的發放準則,應是傾向發放多一點資訊,而不是少一點。一個更強理由,緣於我們相信群眾的智慧。
當政府傾向於少對外發布關乎公共利益的訊息時,代表着有關的官員認為,他們有比民眾更佳的辦法來處理與該等訊息關涉的問題。在這些官員眼中,將有關資訊發放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更可能阻礙政府落實其政策。
可是社會上千千萬萬人加起來的智慧,都必定比那幾位,甚至幾十位主事官員來得強。因此,這千千萬萬人從他們各自的不同考慮出發,在消化政府發放的資訊後所作的決定,其效果必然比起政府提出的任何決策更好。原因是這些決定滙聚了萬千民眾的智慧。
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愈是傾向於把關乎公共利益的資訊對外公布,讓民眾自行找出對策的政府,就是一個愈開明的政府,一個相信群眾智慧比官員智慧強的政府。新的特首即將產生,他會樂於打造一個這樣的政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