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藥寒涼 不宜長期服用<br>中藥副作用常被忽略

濕疹藥寒涼 不宜長期服用
中藥副作用常被忽略

【本報訊】港人認為中藥藥性溫和、固本培元,故一些西藥難以根治的病症如濕疹,不少患者均會嘗試以中藥治療,尋求一線治癒生機。不過,中文大學兩項分別針對濕疹兒童患者家長及藥劑學院學生的調查均發現,無論是病人或受過專業訓練的藥劑學院學生均忽略中藥的副作用,對中藥認識淺薄,令人擔心不當使用中藥後不適的個案會陸續發生。 記者:陳倩雯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訪問了二百二十多名濕疹兒童患者的家長,了解他們對子女服用中藥的態度。結果發現,七十多名濕疹兒童患者過去曾服用中藥,佔三分之一;在過去半年曾服用中藥的則有兩成五人。濕疹病情較嚴重者,傾向較多服用中藥,但他們也較傾向認為中藥對改善濕疹病情沒有明顯幫助。
調查又發現,患者會否服用中藥,與患者家人是否有長者,或與患者父母年齡沒有明顯關係。患者所服的中藥,九成是由中醫處方;然而,也有九成人稱從未聽聞中藥存有副作用。

四成人存正面態度

該學系同時訪問了九十一名中大藥劑學院的學生,發現四成人對中藥存有正面態度;五成九人表示中立;只有百分之一人對中藥存有負面態度。當中三十五人表示在過去一年曾服用中藥,但近半人是在沒有中醫師指導下自行處方;七成四人稱沒有人告知他們有關中藥的副作用。
受訪學生普遍認為,藥劑課程中涉及中藥的部份並不足夠,以十分為滿分,足夠程度只得三點二分;他們自我評估對中藥的認識,就只有三點六分。

用藥必須根據體質

負責上述兩項調查的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副教授韓錦倫強調「藥有三分毒」,無論西藥或中藥都有其副作用,不宜長期服用,例如中藥甘草含有類固醇成份,不可長期使用。治療濕疹的中藥性質比較「寒涼」,因此在該院接受中藥治療的濕疹兒童患者只會獲處方三個月的中藥,「曾經有啲小朋友因為食得耐或者唔受得,令到啲濕疹變壞;外國有人食咗有嚴重反應,例如出疹、傷肝傷腎、傷骨髓,甚至永久貧血。」
註冊中醫譚鴻彬強調,濕疹成因大致包括風、濕及熱,用藥時必須根據病人的病因、體質及病情,如用藥份量少,副作用應不大。中醫師公會前會長關之義說,體質壯實的濕疹患者一般會以土伏苓、金銀花及苦參等中藥清熱去濕;體質虛弱者則以雲苓、白朮以健脾去濕,兩者的用藥方法一旦調轉,病情即會更嚴重,體虛者並或會肚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