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創富:可贖回ELI季季派息

衍生創富:可贖回ELI季季派息

市面推出的結構性投資產品如雨後春筍,條款各具特色,但大多與一籃子的股份表現掛鈎。理論上,掛鈎股票數目愈多,整體回報會較為吸引,但可能出現的變數亦愈大,投資風險相對較高,一般散戶要掌握當中的投資竅門,並非易事。筆者認為,簡單易明的「遊戲規則」漸成投資市場新趨勢,投資者最終或會回歸基本,一些結構簡單的ELI產品,特別是與單一股份掛鈎的條款,將有一定市場。
一些曾接觸過標準ELI(EquityLinkedInvestment)的投資者,可能發覺全新「可贖回」ELI熟口熟面,其實它正是看漲ELI的改良版。同樣以收取定期回報為目標,這ELI約每3個月派息1次,投資期約2年。以新鴻基地產(016)相連的ELI為例,全期最高回報可達16%,到期或提早贖回時,有機會以相關正股接貨。
「可贖回」ELI與傳統ELI相同之處,在於投資前必須先有接貨的心理準備,因為ELI並非保本投資,最終接貨時將會出現虧損,故此在揀選相關掛鈎正股時,要先問自己是否願意以參考價接貨,以及股份前景是否值得投下信心一票。
傳統ELI的投資期一般可短至1個月左右,一次過收息後便可「埋單」結算。而「可贖回」ELI持有人可每季定期收息,投資期最長約2年,分派期合共8次,而最短則約3個月,視乎可贖回機制有否啟動。
譬如說,以最低投資額港幣10萬元計,假設新地於發行日收市價為72.5元,接貨折讓95%,即接貨的參考價為68.875元,贖回啟動價則為上述收市價的100%,即72.5元,而分派息率每期(約3個月)最高為2%,相等於每年8%息率回報。
於首個分派期結束日,假設新地收市價為73元,即高於贖回啟動價72.5元,投資者可獲分派利息為10萬元乘以2%,即2000元。由於贖回機制已被啟動,代表投資期亦告結束,投資者將收取價值相等於投資額的正股或等值之現金;反之,如新地股價在首個分派期結束日收市價低於72.5元,遊戲便可繼續。

收市價決定收益

直至第2個分派期結束,假設正股當日收市價為71元,低於贖回啟動價,該「可贖回」ELI將不被提早贖回。至於派息方面,假設第2個分派期共有60個營業日,當中58日新地收市價高於參考價72.5元,投資者將收取:
10萬元×(2%×58?60)
=1933.33元
第2個分派期的計息方法,將會沿用至任何一個贖回事件出現,或直至2年投資期完結。本金方面,在投資期完結時,若新地在定價日之收市價等於或高於參考價68.875元,投資者將取得相等於投資額的新地股票或現金,低於參考價則只能取回最初股份數目。就上述例子而言,即10萬元除以68.875元,約1451.91股,這時候,投資者有機會蒙受帳面虧損。
根據上述例子,「可贖回」ELI的最理想回報是,正股股價於投資期內低於72.5元贖回啟動價,但高於參考價68.875元,這樣投資者便可全數獲取2年合共16%的投資回報,惟當中未計算如到期時收市價低於參考價需接貨的風險。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
[email protected]
作者雷裕武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