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和劍橋兩家大學收生困難。因為工黨政府有心打破「精英標籤」,規定:每取錄八個學生,其中至少一個,必須是來自寄宿學校以外的政府中學的窮孩子。
因為貝理雅認為:寄宿學校的學費一年十多萬元,學生的父母全是貴族和富豪,英國的窮家也有不少天才,沒有理由因為父母沒有錢,就進不了最高學府。
這一點思想,在英國電影《跳出我天地》裏早就表達過了:一個礦工的兒子,迷上跳舞,是如何奮鬥,一步步從社會的底層爬上來,考進皇家音樂學院,走上皇家歌劇院的表演舞台,是一個醜小鴨的故事,為貝理雅的新政做一點宣傳。
讓牛津和劍橋多一點窮家學生,還有釜底抽薪的一招考慮:這兩家大學向來是保守黨人才的學生大本營,向保守黨收攬新血的基地滲透一點窮家子弟,將來工黨的下一代,知識精英也越來越多。沒有工黨,窮人的孩子進不了牛劍,他們會感謝貝理雅,從小思想上傾向於工黨,畢業長大了,就是工黨的新希望。
今天寄宿學校的小孩不一定都能升讀甚麼牛津劍橋,牛劍的一年級學生許多都來自程度公認低一點的政府學校(StateSchool)。入學試卷越來越難出,因為在高等程度公開試的拿一個A級成績,越來越容易,有五個A,很可能只是少年董建華一樣的資質。
因此,最重要的是入學面試的一關。牛劍的面試,導師問的問題天南地北,學生讀的是物理、化學、生物、數學,想考醫科,面試的時候,教授可能劈頭問:「複製人是科幻小說裏的情節,教會強烈反對,但假設你是少年達爾文,我是教廷的紅衣主教,請你向我辯護,複製一個人,完全符合社會科學進步的發展。」
問題與學科的書本知識沒有直接關係,但要求這位中七的預科生平時善於思考,對世界和人生有一套看法,這樣的問題,就讓他上天下地的吹水,但觸及宗教、歷史、科學,就叫做通識。
一個聰明的學生,最嚮往出席牛劍的入學口試,他不會害怕,他會跟教授辯論。破紀錄的一次,一個考生面試了五小時,與幾個教授爭辯得面紅耳赤,像國會裏的激辯。教授不同意他的論點,但考生據理逐點反駁。結果呢?換了在中國人社會,他完了。但是,這個孩子得了一個「無條件取錄」(Unconditional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