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強亞股弱<br>麥嘉華筆記:貨幣供應主宰走勢

美元強亞股弱
麥嘉華筆記:貨幣供應主宰走勢

今時今日在金融市場最引人注目的,也許是美股的表現明顯跑贏眾多新興市場,而美元回復強勢,亦與不少人有着切身的關係,令他們加倍感到關注。自從踏入5月份開始,美股便成功作出強力反彈,而包括日本及香港等市場在內的亞洲股市,不是表現呆滯便是每況愈下,與美股走勢可謂相形失色。

附圖1所顯示的,是莫三比克貨幣增長(MozambiqueMetical,MZM)在過去20年的按年變化。這是最廣義的貨幣供應指標之一,因為數字計入了M1、活期存款和所有財資市場互惠基金(包括散戶及機構投資者)等元素。從圖中可見,美國貨幣供應增長自2002年開始便持續萎縮,今年的增長更已降至過去10年的最低水平。
每當美國的貨幣供應增長呈現萎縮,往往意味着金融體系內的流通量會相應減少,而最終的結果是經濟增長會放緩,股市及商品市場亦要面對更加艱難的投資環境。即使存在了時間差的因素,貨幣供應萎縮亦會導致外國官方美元儲備(ForeignOfficialDollarReserve,FRODOR)的增長隨步放緩,而這會有利於美元的走勢──基於供求因素關係,國際間的美元流通量下降,求過於供下,美元自然會有較佳的表現。同時,國際間的流通量遞減,對新興市場股市和商品價格的表現,均會有負面的衝擊。

商品價格前景劣

附圖2所展示的是商品價格和外國官方美元儲備的相連關係。從圖中的趨勢線可見,兩者的關係其實十分密切,故此,外國官方美元儲備急速下降,後遺症將會是工業商品的價格前景甚不樂觀,進一步滑落的機會甚大。
我必須補充,每當外國官方美元儲備的增長步伐持續放緩時,必然會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危機跟在後頭。

新危機近在眼前

信手拈來的例子便有1980年代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機、美國金融體系在90年的存貸危機、97亞洲金融危機、98年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倒閉和阿根廷在2001年爆發的金融危機等。
因此,假如美國的貨幣供應增長沒有加快,而外國官方美元儲備增長亦同樣呆滯不前的話,亞洲股票市場和如石油等工業商品的投資環境便會依然故我地缺乏吸引力。正如上述,流通量的收縮對美元將會是利好的因素,不過若要找出不受流通量影響的商品組合,亦非沒有可能。答案是「穀物」。
眾所周知,穀物的收成和價格,與天氣狀況的關係更加密切。近期由於全球天氣均出現異常乾旱的情況,令穀物供應緊張,以致小麥、大豆和玉蜀黍的價格表現堅挺。

天氣異常穀價俏

考慮過這些農產品的價格正處於近20年的低位,再加上去年這些穀物價格的跌幅皆超過20%,我認為現階段購買這些與穀物相關的商品期貨,是頗具吸引力而風險與回報又絕對相稱的投資項目,值得大家考慮。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