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福利窒礙港人創業

房屋福利窒礙港人創業

雖然政府一直以來都將自由經濟掛在口邊,但房委會竟一度自詡是世界上最大的地產發展機構和業主。這種政治不正確的思想,一直到幾年前,他們才忽然驚覺而改過來。房委會這個歷史遺物根深柢固,對香港的影響不是幾年間可以改掉。香港逾三成人口住在房委會興建的公屋,雖然不少人對房屋福利歌功頌德,但這等所謂善政卻正是窒礙香港人創業的絆腳石。

韋漢忠、李兆富
獅子山學會執行總監、獅子山學會政策及傳訊總監

環球創業監察(GlobalEntrepreneurshipMonitor)最新的排名中,香港是倒數第三名。香港有齊所有有利營商的因素,除了低稅率,開立公司的過程尚算簡單,營商的規章不至於過份嚴苛;故此香港創業活動如此低實在令人頗意外。
為了探究為何某些落後國家的自由市場一直未發展,秘魯經濟學家狄蘇圖(HenandodeSoto)走訪了世界各地,發現這些國家的人民並不缺乏營商的財產。可是由於種種原因,產權無法清晰界定,財產無法變成可以用作投資的資本。這些產權不確定的財產,狄蘇圖將之稱為死資本。
狄蘇圖亦發現,許多創業者是透過按揭擁有的居所作借貸來投資。換言之,香港有三分一的人口雖然享有房屋福利,但同時他們亦放棄了積累財產,等待有朝一日時機成熟,實行創業的機會。
狄蘇圖亦指出,不少人對資本抱有極錯誤的理解,以為資本等同金錢財產。事實上,資本存在於人們對一盤生意的創富潛力的信心;換言之,金錢財產只不過是資本的量度單位及交易工具。他以相對論中,能量與物質的互通作比喻,說資本就像能量一樣,蘊藏於金錢財產之中。沒有被投資在生意中的金錢財產只是像一般物質一樣,只有透過投資,在生意中創富,資本才能像能源得以釋放出來一樣。

自六七十年代起,香港愈來愈少人創業。當中有社會文化種種因素,但創業決定最大的考慮,仍然是經濟因素。一般市民缺乏資金創業,營商的圈子便變得愈來愈狹窄。事實上,企業家社群的大小,對整個社會的創業氣氛有極大的影響。創業者除了可以從其他企業家的成功例子得到啟發,投資者亦可以從更多的企業中找尋機會,令資本的流動更為活躍。
根據房委會公布的數字,獅子山學會粗糙估計過,單就公屋的資產而言,便鎖死了逾五千億港元的資產。一個小本經營的生意,如果投資額在五十萬至一百萬左右,這些死資本就可以提供至少五十萬個小本生意的機會。當然不是每一個市民都會自行創業,但擁有財產的人,卻可以選擇投資在別人的生意上,間接參與創造財富。
其實房委會的歷史任務一早已經完結,政府是時候考慮重新定位房屋福利,其中一個極大膽的建議,是將現有公屋的產權有步驟地轉移到居民手中。
未來的房屋福利,亦不應該以現在的一條龍式的方法營運下去,取而代之的,應該以租金資助低收入人士。現在的房屋福利,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足夠的誘因,去鼓勵生活水平已經上升的居民遷出公屋;最重要的,是沒有讓資產得到最有效的分配,鎖死了的千億資產是時候解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