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多個公眾泳池爆發紅蟲事件,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已被批評刻意隱瞞,包括「報漏」大環山泳池發現「蛹皮」,被申訴專員公署狠批署內官員溝通不足及警覺性不足。事件後康文署雖聲稱已加強泳池水質消毒及檢驗,但今年甫踏入泳季,紅蟲蹤影即再現。
去年八月初首先在九龍公園泳池發現紅蟲後,陸續共有十五個公眾泳池發現多逾五千條紅蟲及一千八百個蟲蛹,當時康文署多番遭傳媒揭露隱瞞池水含菌量及在泳池中發現蛹皮,助理署長張國基甚至指事件是「人為因素」,矛頭指向正進行工潮的救生員。申訴專員公署及後介入調查,批評康文署犯錯,署長王倩儀為此公開道歉。
措施加強再加強
為防止紅蟲滋生,康文署拆掉了嬉水池及人造草皮等設施,全港三十六個泳池曾全面關閉進行徹底消毒。至今年四月泳季開鑼,除不停以氯氣消毒池水外,每個泳池每周會大洗一次,同時規定泳客要徹底沖身及清洗拖鞋才進入泳池。
自本月中深水埗泳池發現紅蟲後,該署又即時加強四項措施,包括利用機器撥動池水製造波浪,防止搖蚊滋長;加強注入氯氣、徹底清洗回水渠及檢討暴雨後泳池清潔工作。惟池水仍出現含霍亂弧菌問題。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