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風」、「大學城風」、「會展中心熱」、「標誌性建築熱」在內地愈颳愈盛,讓城市設計專家憂心忡忡。有專家痛斥,不少城市在打造張揚性的城市排場規模時,忽視城市生存品質,「只見建築、不見城市」,將加劇中國城市發展中的危機。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院長張在元前日在一個城市設計論壇上指出,從輕軌到空調、從玻璃幕牆到抽水馬桶、從地鐵到高速公路、從電梯到城市霓虹燈,中國在二十多年間,走過了相當於西方國家四百至五百年從醞釀到發展的城市歷程。
「高成本換回低效益」
他表示,中國城市發展速度之快、消化效率之驚人,放眼全球都屬罕見。但以科學的方法來評價中國城市建設的成果時,發現的是一個鮮明的反差:高成本換回了低效益。
張在元說,「廣場風」、「大學城風」、「會展中心熱」、「標誌性建築熱」愈颳愈盛,打造張揚性的城市排場規模與表象,一味追求城市規模經濟,卻忽視城市生存品質,忽視城市文化內涵和歷史魅力,將加劇中國城市發展中的危機。
他以武漢為例說,濱江濱湖的水域文化、龜蛇二山的自然文化、黃鶴樓等建築文化、文人墨客遺留的詩詞文化,包括老城區的街道文化、辛亥革命等紀念性文化等等綜合起來,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意義,才是城市文脈所在。但如今,老漢正街在逐漸消亡,武漢舊城文化歷史參考書的花樓街,現在也面目全非。龜山電視塔的建成,不僅遮擋了龜山的青山綠樹,也妨礙了在山間俯視長江、遠眺蛇山和黃鶴樓,把歷經千年才形成的「龜蛇鎖大江」自然景觀毀於一旦。
都市「失憶」形態單調
事實上,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近年一些建築都受到專家、市民的詬病,其中,北京已建和在建的火車西站、國家大劇院、中央電視台新大樓等,都是眾矢之的。
張在元認為,城市是不同時代建築的結合,城市是由故事組成的,但當前中國城市建設卻是「只見建築、不見城市」,沒有保留歷史痕迹的單調的繁華都市形態,給人的感覺是「失憶」。
內地受詬病的城市建築
武漢龜山電視塔-毀滅「龜蛇鎖大江」千年景觀
杭州市政府大廈-被形容為「削尖腦袋、挖空心思、兩面三刀、歪門邪道」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原設計外觀似日本軍刀和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