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正
禧文學舍創辦人
一篇同名的文章,刊在台灣《中央日報》上,引起了海內外的辯論。熱鬧了好一陣子。那是多年前的事了。該文作者用意簡單,不外說小市民食求有飽、居求有安、社會穩定、天下咸寧,足矣。
那不只是小市民的心聲,那是小國民的窩囊。
連戰訪問旋風,帶來了贅牘連篇。甚麼「國共第三次和談」,甚麼「國共攜手、共創中國新契機」,甚麼「國共合作、奠定中華民族千秋功業」,甚麼「國共和談、局面雙贏」等。不一而足。好像說,只要兩位老人家坐下來喝茶,從此無風無浪,人人安居樂業。子孫萬代,要看兩位了。
不要說我澆冷水,那是另一種小國民心態。這話怎麼說?先看技術角度。
國共「合作」第一回,在抗戰前。委員長不必「攘外」的話,他不會合作。不是「長征」後力量單薄,需要爭取喘息空間,共產黨不會合作。結果怎樣?「各懷鬼胎」式的合作,當然演不出好戲。你有聽過一場戰役,是雙方軍隊並肩對日軍作戰的嗎?
國共「和談」第二回,在抗戰後。叫和談,不如叫談和。雙方的軍隊,都未能進對方的地盤,卻都在待機而動。當時的報章,不也一致叫好嗎?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的專機,接載毛澤東返延安時的引擎聲甫落多久,內戰的槍聲不就起了?
今時不同往日。大家不動干戈了。你會說。
好說,好說。當日李宗仁要求國共隔江而治,雙方都有個半壁江山,都落得個偏安江左之名。毛澤東一口拒絕,沒有給這位代總統半點面子。他當然明白到,你這個台兒莊勝將,現在是我手下敗將,憑甚麼實力來談?談判要能真有「看頭」,要講後盾。否則何來對等?加上外在形勢、世界舞台,雙方在哪事上是對等的?
強弱懸殊的雙邊談判,大家把它看成武俠小說中的雙劍合璧、天下無敵,那是自欺欺人了。更有人建議說,讓國共雙方都到對方轄區組織政黨,和平競爭。也是其誠可憫、其愚可笑了。國共都是革命政黨,都有自己的意識形態,都認為自己足以君臨天下。要他們像民主政黨那樣互相爭選票?先不說我們沒有那樣的基礎。這個想法,是把人家的兩黨制,作一廂情願的逆向投射。莫非我們真的以為這實際可行?誰說歷史永不重演的?
就是和談有成,台海息爭,從此雙方聯手,共管神州,多數人都說聲阿彌陀佛了。那還是小國民心態。
先不說兩黨合起來只是少數──黨員人數不表示甚麼,就看各自的黨章吧,不都是蘇俄大鼻子的產物?固然,任何政黨,都有權追尋自己的宗旨,可無權拿黨章治國。起碼,在重憲政的國家如是。國府「訓政」失敗,不是好例子嗎?不必搬甚麼大道理,就說最基本的──政府依憲法軌序行事,每一個國民活得有尊嚴和自由,按法治原則執法,是不是人人都有權要求的?如果是,那麼,按兩黨的「業績」,可得甚麼結論?
對,他們都卸下了戎裝,穿上便服了。都向「前」看了。只要太平,很快人人豐衣足食,國泰民安了。這不是歷來中國人所求的?也許。也許正因這是歷來老百姓所求的,所以從來中國人都只配作小國民。假定十億神州對兩方都不滿,是不是只好乘筏浮諸海了?有沒有想過,如果當政者連黎民百姓的性命、自由、財產都保障不了,百姓是否有權更換他?如果有些東西,是每一個現代國民應該擁有的,那他可否理直氣壯地爭取──管他飽肚飢腸?
荷李活有套舊電影,叫《大國民》(CitizenKane)。我常想︰我們都是小市民,但都可以是挺起胸膛的大國民。小國民的心態,實在窩囊。
這也是另一種小市民的心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