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傳統打石膏 免移位且康復快<br>鑲金屬片治手腕骨折

取代傳統打石膏 免移位且康復快
鑲金屬片治手腕骨折

【本報訊】不小心弄傷手腕腕骨導致骨折,一般需要「打石膏」固定骨折位置,但效果並不理想,尤其是用於治療長者手腕骨折時。香港大學醫學院首引入金屬片取代石膏以治療手腕骨折,成功將病人折裂了的腕骨固定在正確位置,並使病人在更短時間內恢復手腕活動能力。 記者:陳倩雯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助理教授梁加利表示,腕骨骨折十分常見,佔全部四肢骨折個案的一成四;單是瑪麗醫院,每日就有四、五十名腕骨骨折病人接受治療,當中約八成是骨質疏鬆症患者或骨質密度低的長者。不過,為上述病人打石膏以矯正及固定骨折移位情況存有一定難度,骨折處往往會在打石膏後的一至兩周移位,長遠會導致病人手腕痛楚、僵硬、失去功能,甚至因缺乏活動而出現併發症。

手術後即可活動

瑪麗醫院在四年前首先從歐美地區引入金屬片治療骨折,至今已為約五十名五十五至八十九歲的長者進行手術。以不銹鋼或鈦為物料的金屬片附有螺絲,只要將金屬片從掌心方向鑲在腕骨上並以螺絲鎖緊,骨折處即得以固定,手術過程只需一小時,成功率達九成。接受手術的病人,腕骨鑲上金屬片後移位的情況,較打石膏大幅減低八成三。
戴麟趾康復中心職業治療師梁燕池說,配合職業及物理治療,新療法可縮短病人的復原時間。病人的手腕一般在手術後即可活動,包括拿起紙張及輕的物件,但打石膏的病人則在治療後六周才能進行以上活動。接受新療法的病人,甚至可在手術後三至五個月恢復勞動工作,較打石膏的平均七個多月為短。

須視乎病人需要

五十七歲的裁縫羅玉冰今年初跌倒導致右手手腕骨折,接受新療法後一周已可手執剪刀,為顧客剪裁兩套婚宴晚裝。六十一歲的中港貨車司機黃先生也在去年九月跌倒引致手腕骨折,接受新療法後的三個月已可恢復駕駛。由於避免體內有金屬導致過關時不方便,黃先生在手術後五個月再進行手術拆除金屬片,但手腕活動能力也沒有受到影響。
梁加利稱,新療法的成本較打石膏為貴,但若有關手術的技術進步發展,相信金屬片長遠或可取代打石膏以治療長者手腕腕骨骨折。
但他強調,選擇打石膏或金屬片固定手術,須視乎病人的需要,包括日常是否需要經常活動手腕;部份病人或會因為抗拒做手術而不接受新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