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一連幾日的下雨天,雨下得大連人也像洩了氣似的。難得星期日放晴,當然不會獃在家裏,立即相約一班志趣相投的豬朋狗友到鹿頸茶聚,享受了一個偶然的早上,大家都對日本超級跑車在近數年紛紛停產而感到可惜。回想一下,90年代初,似乎是日本汽車工業最蓬勃的年代。五大車廠,差不多在同一時間發表了自己別具一格的旗艦型跑車:豐田的Supra、日產的GT-R、萬事得的RX-7、三菱的GTO和本田的NSX。
那個年頭,能製作得超級跑車的日本車廠,大多將廠內最頂尖的科技和技術應用其跑車上,當時的超級跑車不但代表一部高科技的產品,亦代表了車廠的一份榮耀。本田NSX在90年推出的時候所帶來的震撼程度,與凌志LS400可謂不相伯仲。後者一口氣追回了日本豪華轎車落後於平治、寶馬的距離,尤其在車廂的隔音和防震功夫上,進境之大更足以令歐美群雄汗顏。至於NSX,不但以鋁合金單體式車架證明了日本的汽車工藝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更揭開了日本在超級跑車史上光輝的第一頁,令日本一躍躋身超級跑車生產國的行列。
以鋁合金製作車身和車架,在今天可能是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在九十年代初,鋁合金的成本不但較鋼材高於五至六倍,更大的障礙是鋁材的電焊難度相當高。不過,鋁材的優點卻誘使多家車廠挑戰技術難題,勢估不到的是竟然由日本車廠率先予以實踐和投產。當時的本田,還不過是本土汽車銷量榜上三甲不入的車廠,本田發展鋁合金車架,或多或少是被逼的;基於日本車廠被運輸省所定下的280匹馬力上限,唯一能顯著地提升汽車性能的方法就是降低汽車的負磅。選用了鋁合金製作的NSX,全車的總重量便比鋼製的輕約200kg,大概相當於增加了40匹馬力。
在量產的汽車來說,NSX除了是第一部以鋁合金製作的汽車外,它還有另一個第一,就是首部在香港賣價超過100萬的日本車。價錢打破傳統,是因為其製造過程絕不傳統,當其他日本車已進入自動裝嵌的年代,它卻要走回頭路,大部分的工序都需要人手製作,是其售價高昂的原因。
十五年前的設計,至今仍未有絲毫落伍之感,加上玩味十足,仍令人有愛不釋手的吸引力,實在難得,難怪在世界各地的車壇上,地位如此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