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本欄曾經討論過銀行與社會的關係,指出銀行業的穩定性與社會的穩定性息息相關,故需要面對較多的監管及限制,以減少銀行倒閉的機會。亦由於此,銀行業在過去數十年一直是受保護的行業,政府用各種方法讓銀行的利潤得到保障,好讓銀行有更強的能力應付突然轉壞的金融及經濟環境。
在平衡社會的整體利益,這樣的做法並非全不合理,至少在政府的政策層面看來,是可以接受的,筆者當時的意見並不傾於反對此觀點。
然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市場已出現重大的變化。銀行界在樓市興旺之時,只懂一窩蜂追逐按揭貸款,享受當時不合理的高息差,對於需要投放較多人力培訓資源的工商貸款業務愈來愈不重視。沒有足夠的人才培訓,自然出現青黃不接,到今天在銀行界能找到出色的信貸分析員已不容易,一般信貸分析員之水平已無法與以往相比。
提防「卡塔爾」復活
由於風險把關的人才不足,銀行界對工商貸款更為謹慎,要維持盈利增長,便只有繼續主攻樓宇按揭業務,結果是按揭息率隨着美國減息潮及業界的割喉式競爭逐步回落,由最優惠利率之上降至最低接近優惠利率減3厘水平,銀行的息差大幅收窄,為銀行業的經營敲響警鐘,但責任在誰呢?與銀行有借貸或業務關係的市民、企業是處於一個被動位置的,割喉式競爭並非由其而起,故銀行業應付上最大責任,至於負責監管的金管局自然責無旁貸。本欄在過去作出警告,並建議業界及金管局要正視問題,並積極培訓信貸人才,不下五、六次之多,但都全無迴響。
早前,金管局終於出招,要銀行取消按揭回贈,並要銀行注意息差收窄問題,結果,各銀行紛紛提升按揭利率,前天又有一間中型銀行悄悄地加按揭息,最新定價是優惠利率減兩厘,相信很快又會有其他銀行跟風,然整個過程都給予市民一種強烈的默契協作味道,似曾相識的「卡塔爾」(Cartel)似乎又在香港銀行業以另一種形式復活,金管局是否默許,大家心中有數。
若銀行業真以此種方式改善息差,則絕對是不恰當亦不公平的。銀行業的息差收窄問題從某個角度看是咎由自取的,亦曾經得到好處,不應以協作方式(希望筆者只是誤解)推高利率,進行不公平的掠奪。社會大眾及立法會議員要正視問題,否則這股劣風氣將會繼續破壞社會利益。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