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waysonsunday:國共第三次合作的願景

alwaysonsunday:國共第三次合作的願景

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魯迅
我這次來,不是來爭地位,也不是來爭權勢,是要跟諸君共同來救國家。–連戰引國父孫中山先生語
和平奮鬥救中國。–孫中山
王友金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中國法制研究計劃研究員

連戰訪問大陸,掀起了一陣國民黨旋風,一時國共合作之聲響徹海峽兩岸。國共真的會因連戰的訪問,而出現國共第三次合作的願景嗎?請慢,這還得論一論。
討論海峽兩岸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問題,都不免引述魯迅的這一首「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老掉牙的詩句。但是,六十年來國共兩黨之間的恩恩怨怨,還是無法了結。這次,由於台灣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破冰之旅」訪問大陸,為主席連戰打開六十年來國民黨黨魁首次踏足大陸的被稱為「和平之旅」,八天的訪問,打響了乍寒還暖的春雷。五月五日,由國民黨分裂出去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緊接着也踏上大陸土地,進行一次「搭橋之旅」。從「破冰之旅」,到「和平之旅」,到「搭橋之旅」,這三部曲,可以說,台灣的強大的在野黨,已付出最大努力和表達了最大誠意來跟共產黨修好;共產黨對國民黨、親民黨的盛情的招待和高調的迎合,也達到最高規格,這還有甚麼不能和解的呢?
這三次「之旅」,當以連戰的「和平之旅」最為轟動、最為震撼。和平之旅,不但是政治的,也是情感的,茲列出全部八天行程的細節,以此證明:
從四月二十六日起,連戰訪問了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地,晉謁中山陵、祭祖母、探曾就讀小學、暢遊秦淮河、兵馬俑博物館、故宮、黃浦江,直到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在上海會見汪道涵,最後在中南海會晤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為高潮,五月三日結束「和平之旅」,返回台灣。

胡連握手具偉大歷史意義

之所以說這是一次連戰充滿情感之旅,這從八天的行程、到處受到當地第一把手的盛宴招待,各地學生群眾自發的爭相搶睹風釆,以及連哥連伯狂熱的歡呼聲,尤其是胡錦濤總書記的懇切傾情的握手歡迎,在在令人感動和印象深刻。至於連戰的晉謁中山陵、泛舟秦淮河,漫遊故宮,祭拜先祖,獲贈母親在北大受業的照片及成績表,以及親摩秦俑古物等;同時還到處題字,發表動人講話,例如在故宮題上「昔日禁城百年滄桑難回首,今日故宮幾番風華齊向前」、例如在參觀兵馬俑題字「遊秦塚而憐萬民,跨海峽而創雙贏」、以及到處餽贈他祖父的「台灣通史」及自身著作和紀念品,還向學校寺院捐款等等,處處洋溢着人情世故,國家民族的感念,令人感觸和動情。
相信,連戰的八天之旅,應以四月二十九日在北京大學向數萬名師生發表《堅持和平走向雙贏》的演講最為精彩,這是連戰訪問大陸對中共及中國人民所表達的政治理念。他除了盛讚北大和台灣大學的自由主義精神之外,同時讚揚了蔣經國和鄧小平對海峽兩岸的開放拓展。更加重要的是,連戰在講詞中明確否定「台獨」,贊同「九二共識」,希望維持現狀,堅持和平,互惠雙贏。
連戰這一篇不亢不卑、中肯務實、充分表達台灣主流民意,也同時符合當前中共政策的主旨演說,傾動朝野,震撼海內外,贏得千秋聲名。
當然,連戰最震撼的動作,莫過於心坦坦,情切切地走進人民大會堂,緊緊握住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溫暖雙手,象徵着國共六十年來的第三次修好。雖然,這一次胡連的會晤,各自表述了向對方的傾慕以及國共合作,兩岸雙贏的願景,但還是掩蓋不了第三次握手的偉大歷史意義,雖然握手所代表的國共兩黨對民族國家所鑄造的願景未知能否實現,僅這種握手的形式,已建立了歷史彪炳。

早在一九二四年後,第一次的國共合作,說起來只能是國民黨計劃廣納人才,容共發展的合作。當時,以周恩來為首的共產黨人,又是國民黨員,以黃埔軍校為據點,互相滲透逐漸壯大。可惜,共產黨並不甘臣服於國民黨,蔣介石也一直對共產黨採取懷疑和壓制清算的手段,終於導致一九二七年兩黨的分裂。稍後的剿共、長征、兩黨互相拉鋸,促成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侵略。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蔣介石被張學良扣押,經周恩來的斡旋,張釋蔣,並以張的軟禁為條件,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毛蔣終於握手,共同抗日。一直到抗戰勝利,內戰爆發,共產黨以壓倒之勢解放了整個大陸,國民黨播遷台灣。從韓戰、反攻大陸、到大蔣死小蔣掌權、解禁社會,實施民主,最後被民進黨陳水扁推翻,並由於台獨的進迫,兩岸愈走愈遠。國民黨痛定思痛,連戰、宋楚瑜、馬英九等黨國要人仍以一顆不滅的中國心,秉持兩蔣和國民黨的餘緒,並為了挽救台灣的淪失和中國的興旺,終於在今天由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主席連戰以及兄弟黨親民黨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尋求雙贏局面。
台灣三名黨魁,尤其是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和平之旅,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當然,這次國共的第三次合作焦點,還是聚集在海峽兩岸統一的最終目標上。因此,為我們提出了下列願景:

台灣近期能夠統一嗎?
民進黨陳水扁會不會孤注一擲,最後宣布台灣獨立?
如果台灣還不能統一,又無法台獨,兩岸的局勢又是如何呢?
江丙坤、連戰、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國共第三次合作打開大門之後,陳水扁如何自處?
國共的第三次合作,是否會促使陳水扁放棄台獨,轉向和局?
國民黨在打開國共歷史性第三次合作大門之後,下一屆有希望捲土重來嗎?
國民黨新星馬英九,是否會成為未來台灣的總統?
分析上述問題的關鍵,先得從連戰「和平之旅」發表了哪些理念、觀點、主張說起,而整個八天的行程,當以連戰在北大的演說,以及胡連握手並會談之後所達成的共識說起。
精明的讀者當會發覺,連戰從始到終,尤其以北大演講為機樞的所有講話中,從來沒有見到他講出「台灣統一」這四個字,雖然他明白表示反對陳水扁的台獨乖行,雖然他贊同汪辜會談的「九二共識」。俗語說:言是心聲。這三點,是連戰破六十年來第三次國共合作大門之鼎足、之樞紐,也是他的基本取態。

這三點立場當中,尤以「九二共識」最為關鍵,是主旨。何謂「九二共識」?眾所周知,國共兩黨經過談談打打,打打又談的艱苦歲月,一直到一九八八年七月十四日以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為首的其他中央評議會三十四名委員提出一項「以中國文化統一中國」的議案,主張祖國和平統一、提倡對話協商、互信合作的建議。為了應對新的局勢,台灣當局成立了與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對口的「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一九九○年,又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其後又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與大陸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扮演兩岸交往的「白手套」。一九九一年,台灣當局又制定「國家統一綱領」,這就促進了海協會的汪道涵和海基會辜振甫的直接談判。
一九九二年十月,水到渠成,海峽兩岸已就「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口頭協議。同年十月底,在香港商談中,海基會授權正式向海協會提出「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的表述方案。
同年十一月三日,海基會發表並函覆海協會的新聞稿也記錄了「兩會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二日,海基會出版的《汪辜會談紀要》,明載「雙方同意一個中國原則由兩會各自採用口頭方式表述後,本會始積極考慮此項會談。」這就是著名的「九二共識」的來源。最後,李登輝推出「兩國論」、不承認「九二共識」,陳水扁又把「台獨」推向戰爭邊緣,一直到今天。
連戰只談「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當然反對「台獨」,所以他反對「台獨」,但他為甚麼不提「台灣統一」呢?契機就在這裏。
連戰不談「台灣統一」,但他卻大談「兩岸的對話與和解」、「多元化與包容」、「堅持和平」、「互助與雙贏」、「互相依存、互補互利」、「求同存異」等等。歸根到底,他說出了「但是在實際的層面,今天兩岸的情形下,我們必須要維持我們現狀。」連戰進一步解釋:「現狀維護不是一個靜態的,不是一個退縮的,不是一個消極的。現狀的維護,一方面當然要避免彼此的爭議,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存異求同,凝聚善意,累積動力,開創一個嶄新的、亮麗的未來。」

胡錦濤以靜制動不提統一

連戰最終打出「維持現狀」的王牌,堅守「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底線,這是國共第三次合作的最大成果。他是有備而來的,至於中共如何迎接這位六十年來的貴客呢?中共也是躊躇滿志,使用一套軟功夫握手敍舊、安排最高規格的款待,而且不知讀者是否也注意到,無論是地方的高官也好,中央的胡錦濤也好,在這八天迎送生涯中,也從來不提「台灣統一」、「祖國統一」,這決不是偶然的。這正是第四代胡溫新領導層承認現實、務實成熟的功力,以不變來應萬變,以靜待動的對台靈活新策略。
中共這種以靜待動的對台政策,其實是江澤民下台之後對台政策的後退。君不見,《反分裂國家法》的提前頒布,表面上看起來是加驟台海緊張局勢,實質上是維護台灣現狀。國民黨在台灣提出「維持現狀五十年不變」,只要你反「台獨」承認「九二共識」,就可打破一甲子的敵對,雙手恭迎在野黨的榮歸,相逢一笑泯恩仇。現在中共所堅持的只要「承認一國」,甚麼人、甚麼顏色的政黨,說明了即使是陳水扁總統、阿拉通通以最高規格恭迎光臨。這已說盡了頭,還有甚麼不明白的地方呢?
作了上述分析,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回答其他問題、解開其他情結。
台灣的主流民意,和可能東山再起的國民黨,都希望台灣維持現狀,最好五十年不變。中共新領導層,只要當前台灣不獨立、雙方確認「九二共識」,維持現狀就維持現狀吧。這是中共對台政策的新思維。
既然奠定了「一個中國」、維持現狀的共識,勢必迫使陳水扁總統和民進黨適可而止。宣布台獨嗎?兩岸如果爆發戰爭,屆時陳水扁不但賠了前途,恐怕還會丟了生命。

怎麼辦?對陳水扁來說,只有兩條道路可供選擇:一、是隨大流、堅決地放棄台獨的野心,主動與大陸修好,就以「台灣維持現狀」為王牌,率團訪問大陸,必受到比江丙坤、連戰、宋楚瑜更高規格的款待,從而建立兩岸和平政治、經濟建設雙贏基礎,為中國歷史建立功勳,為陳水扁建立偉業,直聲萬世。
二、陳水扁冥頑不靈,企圖孤注一擲,把生命賭罵命,最多到任期屆滿,如果國民黨也團結一致,真心為中國和平奮鬥(連戰引述國父孫中山語),必然取代民進黨,捲土重來上台執政。屆時,年輕有為的馬英九,可能坐上台灣的中華民國總統寶座。這已是幾年之後的話題了。
但是,問題還要決定於中共的手中。胡連會談打開國共六十年的僵局之後,台灣的主題就是「維持現狀」,五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總之海峽兩岸無戰事、台灣大陸首先在經濟、文化上互補互讓,共同發展,以達到雙贏的結局,統一與否,決不是眼前的任務,那又是後話了。
這種對策,端視第四代中央領導人的智慧和心懷了,中國古代宰相,首先要求其「肚皮能撐船」。鑑於當前胡溫接受了國民黨連戰的「維持現狀」的王牌,也向陳水扁發出了「九二共識」,甚麼都可以談的請帖,更是積極主張容忍、寬和,建立和諧社會的善意,現在只欠甚麼呢?回想當年,三國亮瑜不兩立,諸葛亮按劍布陣,只欠東風,給歷史留下了多少憾事和佳話!

中共面對着連戰國民黨和台灣二千八百萬同胞的願景,是否仍然鐵板一塊,繼續堅持「台灣統一」為前提的對台政策呢?還是放他一馬,只以「九二共識」(也就是一個中國)為前提,然後促進兩方協商、互助互惠、雙方共贏的對台政策呢?
樂觀的蠡測是,中共新領導層最終必按照這個路線走下去,這也是中國十三億人民,包括台灣的同胞和香港同胞的最大願景。
審慎的看法是,連戰等人畢竟是在野黨,儘管國共兩黨達成任何協議,一還是民間的意願;二沒有授權,不具有公權力;三沒有法律約束力;四得由陳水扁政府最後首肯拍板,否則仍是空中浮雲,海上蜃樓,這就要看陳水扁的動向。正如前文所述,陳水扁只有虛心接下國親兩黨所跑下的前棒,繼續跑下去,否則前程不保,後顧有憂。
無論如何,最大的贏家雖然是中共,如果中共不改變思維,堅持蕭規曹隨,則海峽兩岸風雲反覆,晴雨不定,連戰等人的努力,也就會煙消雲散,空餘千古恨,這對香港政局,也是大大不利的。
台灣維持現狀,終究是台灣的,也是香港的民意主流。其成敗,端視中共的一念瞬間,球在中共腳下,只須一踢,就可以完成歷史偉績。最後還得添說一句,海峽兩岸維持現狀,對落實香港《基本法》有利;香港「一國兩制」的實現,對最後統一中國更有利。
英國詩人雪萊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