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錢論股:經濟好轉健康漸差

談錢論股:經濟好轉健康漸差

大陸在改革開放了之後流傳一句全民皆向錢看的名言:「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就萬萬不能」。這句話針對本港的民生問題,例如在人口老化之下,幾十年後的醫療和退休福利等等也同樣適用。不過,處身於早已發達的社會,港人應更明白,錢財雖不可或缺,但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卻無法挽回友情、親情以及健康等等更珍貴的東西。
現代人雖在物質上比前人更富足,但生活愈來愈緊張,也產生了不少副作用,據中大醫學院最近的調查顯示,本港經濟才剛好轉,但患上抑鬱症的港人數目就比20年前多了4倍。在過去1年,有40萬人出現不同程度的症狀,產生想自殺、工作效率下降、返工遲到早退和要多請病假等問題。以本港近700萬人口計算,每25人就有1人患上此症,估計每年為香港社會帶來104億元的經濟損失!由此可見健康的確有價。

適當活動勝藥物

面對市民的保健需要,福利派就要求政府繼續為維持現有的醫療服務和收費水平而大灑金錢。其實換一個角度看,要健康並不一定要靠昂貴的藥物和五星級的病房,例如據仁濟醫院委託嶺南大學對老人癡呆症進行的研究就顯示,單純用我們的「國技」──打麻將,就對治療此症有一定的成效。
研究人員在去年8至12月期間,安排100名患者每周打2至4次麻將,結果受測者的情緒、智商和記憶力都有改善,其中30名中度癡呆者更變成輕度患者,包括80高齡的屈婆婆。這項研究顯示,定期安排適當的活動,比起單純看病吃藥,對老人的健康更有幫助。
至於本港公立醫院的服務成本則絕對不輕,周一嶽局長準備向立法會提交的非本港居民使用公共醫療服務收費方案就透露,孕婦在港分娩,順產的成本約1.5萬元,剖腹分娩的話更需3至4萬元,因此建議向內地孕婦收取2萬元的成本價,以免繼續需動用公帑補貼外地人在港的醫療開支。
其實納稅人要補貼的,又豈止醫療一項,近年不少已七老八十的獨身漢娶了大陸老婆,還生下子女,一家人都靠綜援過活,也成為一種社會問題。對於港人的內地妻子在香港的醫院分娩應收取哪一種費用,也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更涉及公平的原則,但從理財的角度,由誰來付鈔,才是最實際的問題。
姚謙
時富泛德財策研究部
作者姚謙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