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的笑話 - 陸俠(媒體工作者)

清華的笑話 - 陸俠(媒體工作者)

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五月十一日在北京清華大學發表演講,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向宋楚瑜贈送了一幅書法,上面寫的是清末詩人黃遵憲的《贈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由於這幅書法是用篆文所寫,顧校長念得結結巴巴,念到第二句的「侉」字時卡住了,經人提醒才得以圓場。台下的清華學子笑聲連連,相當尷尬。
隔天,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宋楚瑜大陸行》節目,特邀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劉江永教授當嘉賓。劉教授談到顧校長贈送宋楚瑜的那幅書法作品時,居然把「小篆」說成是「小隸」。一下輿論譁然。
「想清華歷來人文薈萃,國學大師、文壇巨匠不乏其人。不知如顧校長、劉教授等者,在爆出如此洋相之後,該怎樣面對先賢,面對學子,面對國人?倘王國維、陳寅恪等尚在,見聞清華後輩竟如此為學為師者,亦只能一聲歎息耳!」有網友如此評說。雖然我們不能就此認為清華大學的水平不行,但理工科大學人文教育的缺失、科學工作者不具備基本國學素養,卻是一個值得普遍關注的問題。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於一九一一年,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次年更名為清華學校,一九二五年設立大學部,一九二八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並於一九二九年設立國學研究院,聘請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任四大導師。這麼一所有着如此國學傳統的大學,上世紀五十年代院系調整後,成為一所純粹的工科院校,培養了許多科學家,也出了不少國家領導人,但它悠久深厚的文史傳統卻中斷了。近年清華大學又重新設立文科院系,朝綜合性大學方向努力,但正所謂毀樹容易栽樹難,要接上這一傳統,並非一朝一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