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建「海底垃圾桶」白海豚恐失聰

擬建「海底垃圾桶」白海豚恐失聰

【本報訊】政府擬在中華白海豚活躍的沙洲東部添置多個「海底垃圾桶」,以便於○九年至一五年間處理八百萬立方米有毒污泥。環境評估報告認為,卸泥區不會破壞海洋生態。鯨豚專家則擔心,卸泥區計劃會趕走特區吉祥物,也可能導致白海豚永久失聰。
政府估計,現有的海底污泥坑將於三年半後被填滿,為了處理往後產生的污泥,需要覓地添置污泥坑。

工程聲浪巨大

當局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的環境評估報告已完成,報告認為,沙洲東部海域最適宜設立卸泥區,機場東部的磨刀洲南部水域則可以作為後備。
報告顯示,沙洲東部選址的優點是接近現有的卸泥區,但在機場東、喜靈洲、石鼓洲、機場西、香港南及沙洲東的六個最後選址中,沙洲東的潛在環境影響較大,但礙於其他選址不是鄰近中國大陸自然保護區,便是鄰近長沙灣漁業保護區,沙洲東成為沒有選擇中的選擇。
沙洲一帶水域是香港吉祥物中華白海豚活躍地帶,附近沿岸也是海洋生物鱟(俗稱馬蹄蟹)和香港稀有海草貝克喜鹽草的生長地。顧問認為,只要採用一種「水中覆蓋卸置設施」,把卸置在海床的污泥小心覆蓋好,就不會影響卸泥區的海洋生態。
香港鯨豚計劃研究總監洪家耀對計劃持保留態度:「顧問報告為咗計劃通過,梗係講到好perfect(完美),報告只係用model(模型)做測試,實際上大嶼山一帶將來會有其他工程,包括港珠澳大橋,對白海豚嘅影響好難估計。」自然基金海豚保育主任兼海豚研究隊主管布蓮詩也指出,卸泥區的建造工程會產生巨大聲浪,滋擾聽覺靈敏的海豚,輕則趕走牠們,嚴重則會永久破壞其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