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期權長倉,最大的誘因是在有限的風險下享受槓桿效應,換言之,在可以預計最大虧損情況下作放大投資,而要想放得多大,一般而言是由行使價去決定。基本上,行使價有兩類──價內及價外。價內有內在值,期權金會大;而價外只有時間值,期權金較小。
例如10%價外的期權金是正股1%,其有效槓桿是20倍;而10%價內是正股11%,有效槓桿只有8倍。
直覺上,價外期權值博率較高,但實際情況是價外可能不跟隨正股走,槓桿效應不能發揮。原因是價外只有時間值,其價格受引伸波幅影響較大,例如若正股只升3%,但同時引伸波幅出現5%跌幅,價外期權(或認股證)便可能會跌。
不過價內就能夠有槓桿升幅,因為其內在值成份較大,由正股主導升跌,所以建議利用價內期權來捕捉較小的升幅。
但從風險管理角度看,內在值亦面對正股價格下跌影響,當看錯市時,損失同樣也被放大,因此利用價內期權投資時,亦需要嚴守止蝕。
不過當預期正股有較大升幅時,選擇價內的回報是不及價外的,原因是價內的基數大,較難有倍數的升幅。
價外變價內回報佳
而投資期權能夠獲得最大回報的情況,是持有1隻期權由價外變價內,若預期正股有15%升幅,可選擇5%價外期權,期權金約是正股的2%,當預期的升幅出現時,此期權已變成10%價內,期權金亦升至正股的約10%(內在值),相對於投入的成本2%,回報有4倍,若利用價內期權就可能只有1至2倍回報。
不過若預期的升幅未有出現,價外可能有虧損,而價內則可能仍有利潤,其風險與回報的關係是不變的。
盧任培
大福期貨董事
作者盧任培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