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盡掃前董惰政頹風 - 韓楓

蘋論:盡掃前董惰政頹風 - 韓楓

運輸署署長霍文離職調任,否認與東九龍交通大癱瘓一事有關。不管有沒有關,霍文調職,看在市民眼裏,總會覺得是「高官問責」的體現。霍文自己為了面子可以不承認,但對政府的聲譽有所補救,就是好事。
新人上台,曾蔭權能不能保持七成左右民意支持的「蜜月期民望」,視乎他有沒有能力展現新風尚,最基本而重要的一環,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董建華治港八年,對許多大小問題拖拉躭擱、不聞不問。公務員上呈的文件,須要董建華首肯拍板的,董建華就是來個不聞不問、不理不睬。人事任命、政策議案,擱在董建華案頭的籃子裏,可以一動不動凡幾個月。往往到了最後關頭,下面的人千催萬促,董建華才懶散敷衍了事。平機會胡紅玉的續約問題,就是其中的惡例,結果是無風三尺浪,民主派群起質疑,親中保皇人馬又乘勢挑撥衝突,荒亂不可排解,這都是董建華任內為人的軟弱、慵懶、逃避的性格缺陷所致。
曾蔭權爵士上台之後,千頭萬緒,務必要先革除前朝董政權此一陋習。人事的敍用沿革,必須明快果斷,不要拖到最後一分鐘。要保障案頭文件去來流量的正常化。如有重大缺失,司局級官員必須向公眾負全責,或辭職或調職,或從此銷聲匿迹。總之要全市民看得見改變,感受得到問責的意志和決心。要推動這一點,曾蔭權有優勢,因為他是公務員出身,對於英國前宗主留下的這具機械,其部組零件,無不熟悉,其功能位置,也不無了解。但曾蔭權也有劣勢,原因也因為他是公務員。在政務官之中,許多都與曾蔭權同輩出身,有些人的學歷比他高,難免不服,加上曾蔭權後來出任政務司司長的「問責」高位,執行前董的針對公務員削弱利益的政策,令公務員心懷不滿,聚勢而抵制這位在他們眼中已「政治異化」的大阿哥,絕對不是難事。曾蔭權要推行有力的行政管治,要克服的阻力可能不會比前董政權小,即使中國做一點選委會的手腳助他「高票當選」,要樹立長久的權威,不能靠胡錦濤十一秒鐘握手導熱的超能量,要靠自己的手腕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