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經過副總理吳儀「突然」爽約於日相小泉後,已正式進入冷戰時代。現在主要談中日領導層進一部交惡後,兩國關係的走向如何;而很可能出現的「雙輸」局面對這兩個亞洲最重要的國家的將來,以及亞太地區的格局,會帶來甚麼衝擊。
林和立
用一個政治不太正確的比喻來說,以外事領導小組組長胡錦濤為首的中共外交決策層,已決定用對付「台獨總指揮」陳水扁,和在九七年前打壓「末代港英總督」彭定康的方法,把日本「新軍國主義」始作俑者小泉純一郎鬥垮鬥臭。按照中共立國「三大法寶」中最管用的「統戰」邏輯來說,北京的目的,是要把火力集中在小泉和他的幾個心腹,並極力孤立他們。同時,中國會盡量爭取日本國內大多數民眾與團體的善意與支援;胡、溫領導層會不惜代價地籠絡日本商界,靈活地利用中日「熱經濟、冷政治」的特點,以起「以商壓政」之效。的確,去年中國(包括香港)以超越美國成為日本的最大貿易夥伴;而從前年開始,日中貿易中日本第一次享受到順差。
吳儀這次出訪日本,正是推行胡總在四月大規模反日示威後新篤定的對日方略,即「重經輕政」、「以經壓政」。所以這位分管外貿與「經濟外事工作」的副總理在日本期間,主要會見工商界翹首,在各大演講會上,吳大送秋波,以十三億人口市場為賣點,希望贏取商界對中國的好感。
吳儀並沒有跟日本的工商大賈談政治,但她的意思很清楚:要佔領中國市場,最好先和小泉及其他自民黨的極右分子劃清界線。據北京外交消息人士說,今年年初反日示威前,北京已覺得和小泉政府已頻臨決裂。外事領導小組下面的智囊奉命研究在一九七二年中日建交前,周恩來總理與其他領導人有關如何在日本的民間團體、包括工商界開展統戰工作。結果沒多少年,由於國際形勢與日本民意轉變等原因,中國終於打開缺口,與日關係正常化。消息人士說,假如北京與小泉內閣關係真的破裂,很可能兩國關係會倒退到七二年前,即主要依賴民間、尤其是工商界的往來來維持關係。
胡總之所以對日採取「以商壓政」的對策,可能也受到北京最近在對台鬥爭中嘗到甜頭有關。在和連、宋及台灣工商巨頭的講話中,胡總與其他高幹都大打經濟牌;而在台灣經濟愈來愈依賴大陸的背景下,北京「賣經濟大包」的統戰戰略,似已開始奏效。過去支援民進黨的不少商界頭面人物,最近都有「投共」傾向,阿扁則有些被孤立的酸溜溜感覺。當然,北京打經濟牌的典範是香港。從當年把死不悔改的千古罪人肥彭打下十八層地獄開始,中共的經濟牌、CEPA牌在香港便所向披靡,而特區脆弱的民主派只得無奈地靠邊站。
問題是,北京的「以民壓官」、「以商鎮政」的手段在日本行得通嗎?當然,經過中國以及南韓的強烈抗議後,日本國內不少民眾,包括個別工商領導與媒體,都呼籲小泉起碼暫時不要參拜靖國神社;例如有影響力的《朝日新聞》上星期就在社論中批評小泉有關靖國神社的固執理據。
但不要忘記,日本不是台灣或香港。北京最近對日政策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三、四月間的反日示威,與吳儀臨時取消與小泉會晤,在某程度上引起日本不同界別的反感,而且給炮製「中國威脅論」的右派分子一個藉口;這正和中共傳統統戰「爭取大多數人支援」的方針背道而馳。更何況日本工商界與政府、政黨間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二戰期間,就是眾多財閥與企業大力支持天皇與政府推行軍國主義。在日本搞「以商壓政」談何容易?
從整個亞太地區的格局看,中日交惡,正好給美國提供一個絕佳機會。中共老一輩政治家早有「盡量避免同時和美日對抗」的判斷。現在很明顯,日本政府在受到中國強烈的壓力下,不得不把自己綁在「新美國帝國主義」的戰車上。從不同層面看,華盛頓樂於看到中日的硝煙不斷,這對美國繼續主宰亞洲命運的圖謀實在太有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