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行厭一行,最近收過一位年過40的專業人士的電郵,希望投身金融事業,以外人來看,最佳的處理方法,還是安分守己繼續下去,不是不相信奇迹,中年從頭再來亦可以大把世界,只是理性相信機會率。如果並無後顧,冒險一博其實無所謂,但假如仔細老婆嫩,實在不宜亂來,不過自己的事要自己負責,外人意見只是參考而已。
不只在工作方面,在投資方面,通常也是做一行厭一行,例如筆者便無興趣投資股票行或者資金管理公司的股票,筆者亦有不少朋友在上市公司內工作,大部份都不買自己公司,甚至是同行的股票,反而喜歡買一些自己並不熟悉的行業的公司。
投資是瞎子摸象的行為,摸着象的不同部位,自然感受不同。不買自己公司,其中一個常見原因,是親身感受公司內的官僚作風及人事鬥爭,效率奇低,高層既無遠見亦無承擔。筆者便曾因為不少朋友狂鬧上司或者同事的「內幕消息」,因而低估了不少股票的上升潛力。識得人多反而走寶,可能應該反過來看,公司制度文化差,代表尚有改善的空間,這樣更值得看重。
熟悉公司底蘊
如果用這個相反的角度,香港股市寶藏應該極多,以個人有限的接觸,香港的工作文化主流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害怕出錯的心態,會大大減低工作效率。有時想索性洗手不幹,遇到太多欠缺承擔及效率的人,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遇到一些肯投資自己公司的例子,便要特別尊重。一般人喜歡買外行的公司,是因為現今世界生意難做,內行人知道自己行業底蘊,卻以為其他行業好搵,沒有數計概念更勁,並非沒有理由。
但假如內行人也肯入市,代表公司的營運的確不差,應該頗具競爭力。假使一份急件,停留在同事枱上封塵幾日亦沒有人處理,這種公司不會有員工肯買。除了效率有保證之外,賺錢能力亦應該沒有問題,否則員工也沒有興趣,寧願在市場中追夢。
只可惜投資股票愈來愈少人,令這個指標不易出現,不過正因如此,偶然發現的罕有例子,才更加值得尊重。談股論金,除了是打開話匣子其中一招之外,亦可能找到寶藏。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