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聯盟淪為爭權手段

執政聯盟淪為爭權手段

盧子健

近日民建聯的行政會議成員曾鈺成不斷推銷「執政聯盟」的觀念。篤定成為新的特首曾蔭權及中央政府如何回應這個觀念,值得密切留意。
「執政聯盟」並非新觀念。董建華連任第二任特首時,引進高官問責制,改組行政會議,把親政府的政團代表吸納至行政會議內,民建聯、工聯會、自由黨得以分享政治權力,實質上形成了「執政聯盟」。
董落曾上,本地左派有強烈的抗拒情緒。他們認為曾蔭權及其將會倚重的前公務員班子一向看不起本地左派。雖然在穩定大局的前提下,曾蔭權極可能會延任現任的行政會議成員,但權力重心會進一步向行政系統及公務員系統傾斜。
在董建華年代,本地左派辛辛苦苦地在建制內佔據了不少陣地,當然擔心因為人事更替而喪失了這些陣地。曾鈺成大力推銷「執政聯盟」的觀念,是企圖轉危為機。他把董建華的失敗演繹為制度上的缺陷所致。「執政聯盟」的觀念沒有問題,只不過是沒有貫徹執行。政黨代表不應該只局限於參與行政會議,他們還應出任局長。如果擔心人才問題,政黨代表可先出任副局長或者局長的政治顧問。而為了加強政黨代表在行政會議內的作用,問責官員在醞釀政策的起步階段,便應該讓行政會議的非官守成員參與。把董建華下台變成爭取政治權力的機會,充份展現曾鈺成的政治謀略。

在董建華時代,「執政聯盟」失敗,根本不在於沒有貫徹執行,而是聯盟成員的失敗。董建華自己沒有民意授權,他引進聯盟內的政黨的民望亦不足。在去年的立法會選舉中,民建聯、工聯會和自由黨在地區直選中只拿得三成左右的選票,佔香港總人口十分之一也不夠。
如果把民主派也收編到執政聯盟內,這個觀念是否可以有效落實呢?恐怕也不容易。外國有執政聯盟的政體中,投票率高,政黨政治成熟,政黨亦善於進行政治妥協,因而產生的聯合政府總算能共同執行一份完整的政綱。在香港,上述條件全部不存在。
所以,執政聯盟這個觀念只是一些人為了爭逐權力而吹起的號角,並不能解決香港的管治問題。在回歸前,港英管治所用的是「主流政府」策略。政府的政策綱領佔據政治光譜中的主流。
所謂主流並不一定是絕對多數,而是政治光譜內的中間地帶並且具備簡單多數的優勢。在這個位置上,政治光譜兩邊的力量都不能聲稱更受歡迎,而由於他們各走極端,亦不會聯合反對中間地帶有主流民意支持的政治力量。
自一九九七年以來,英國工黨歷史性地連續三次贏得大選,就是因為貝理雅充份運用主流政治力量策略,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分別被壓迫在工黨的右翼和左翼。
香港市民對政黨的歸屬感低,主流政府有合適的社會條件。曾蔭權在港英年代亦久經這種管治策略的歷練,運用自應得心應手,如果他沿用董建華的執政聯盟策略,就真的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