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陷阱:藥房買藥遭換冒牌貨

消費陷阱:藥房買藥遭換冒牌貨

我是陳小姐,一天在藥房買了四盒外用止痛膏及一瓶止瀉藥,合共三百元。當時,藥房店主拿樣辦給我過目,我檢查過是正牌藥膏及藥丸。店員用包裝紙蓋好之際,我接聽手提電話來電。未幾,店員遞給我包好的藥物,我便付錢離開。
回到家中,我打開包裹才發覺內裏並非我要的止痛膏,心想應是店員趁我講電話時掉了包;另外,止瀉藥的標籤明顯與正貨不同,我覺得是冒牌貨。我不甘受騙,氣沖沖跑回該店理論。店員推說是錯給止痛藥膏,但堅持止瀉藥是正貨。我回答說曾經向其他有出售此牌子藥物的藥房查證,均說不是正貨,店員聞言即願意退錢。
我離開藥房,發覺藥房的招牌,除了店名外,其他如門牌地址、有藥劑師駐場的十字標誌牌均用雜色紙張糊上了,可見這間藥房大有問題。
根據真實個案改寫,文字由本報記者整理

專家之言

消費者委員會表示,巿民首要分辨光顧的是藥房或是藥行。藥房駐有藥劑師,並有白底紅十字的標記;如屬處方藥物,必須在藥房出售。如消費者對藥物有懷疑,應盡快向醫生、藥劑師或藥廠代理查詢。
逢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