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本報有一項關於電子額溫計準確度的報道,結果發現在市面上出售的一些電子額溫計有誤差情況出現,未能確實反映體溫。體溫上升作為身體出現毛病時的一種徵兆,醫生若要準確判斷病情並對症下藥,就必須有能精確地量度體溫的溫度計。否則,若溫度計誤差大,醫生便不能對病人作確切診斷。事實上,在工作上極須依賴精確量度工具的,又何止於醫生。
對於國內負責宏觀調控政策的官員來說,全國居民價格指數(CPI)所扮演的角色,就如溫度計之於醫生一樣。價格指數如溫度計般,功用在反映一個經濟體系內的生產和交易活動,是否有出現過熱或過冷的情況。
物價指數能否如實反映總體經濟活動的情況,對於負責宏調的官員們來說相當重要,原因是他們需要準繩度高的物價指數來為經濟把脈,就如醫生需要準確的溫度計協助他們無誤地診斷病人一樣。當價格指數持續上升,表示通脹壓力正在慢慢累積,這時有關官員便要決定是否有需要收緊貨幣供應的增長以遏抑通脹。反之亦然。
由此可見,要宏觀調控的工作取得成功,價格指數的精確度是關鍵所在。實情如何呢?美國國會曾於九五年委託史丹福大學經濟學教授波士金(M.Boskin)及其他知名學者,研究該國消費物價指數的準確程度,結果研究小組發現,該指數每年大概被高估約一個百分點。
作為發達工業國的美國如此,有理由相信類似的情況亦同樣在其他國家出現。要憑並非絕對準確的物價指數來進行宏觀調控,反映出該項工作更近似於一門藝術,而非一項精確無誤的科學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