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好的餅店」,上環泰昌餅家,是前港督一手造出來的香港神話。泰昌一舉成名,「肥彭」吃蛋撻的開心形象,也從此深入民間,一下子將殖民地總督和香港市民大眾拉近距離。這就是肥彭的過人聰明。
「肥彭」愛吃,廣東菜杭州菜上海菜四川菜全愛。本地館子壁上不時見有他的合照留念。這其實是彭定康的突破。在他之前,港督三步不出「督」門,只在極例外的情況下參加私人宴會,私交都異常慎密,不會張揚,報上不會看到誰誰誰是港督的老友記的新聞。老外叫這做「discretion」。
港督四出吃館子是匪夷所思之事。彭定康不但百無禁忌,還絕對享受鍾愛的餅家食肆大事張揚。在英國的政治氣候這不算甚麼,但當年遷移到香港來就是新風氣。
但是肥彭選擇了泰昌也是別具慧眼。蛋撻、菠蘿包、雞尾包等等是香港最平民化的餅食;像泰昌這樣的餅家在香港也最有代表性:代表香港人的勤勞,代表香港平民大眾的實際和多智。家庭式作業,老闆員工都是線背心一度,毫無花巧的創作熱烘烘地全日出爐。
巴黎也有著名餅店,但沒有泰昌這樣的餅店;倫敦有著名的餅店,但透着倫敦的風味,截然不同。泰昌是比張帆的漁船更香港的香港剪影。泰昌是個natural,毫無造作,不是那種精心設計出來的商業產品。我深信這麼有生命力的一門生意是不會這樣就永遠結束的。
應有人為泰昌餅店編寫故事:童話故事、舞台劇、電影,像膾炙人口的梁蘇記故事。雖然我得承認,我對蛋撻的口味跟肥彭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