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辭職宣布「全力以赴,參選特首」,充份反映了「忍辱負重」在中國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只有懂得忍辱負重的人,才有機會在中國專權政治主導下,更上一層樓。
忍辱負重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眾所周知,是一邊忍受着侮辱,一邊擔當重任;第二層含義是只有能夠「忍辱」,才有機會「負重」,即才有機會上位,掌握更重要的職權。而後一層意義,實比前一層意義更重要。
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這二、三、四代的領導核心,在中國政治生活中都經歷過忍辱的時刻。鄧在文革初期被打倒,七二年毛澤東予以復用,在毛澤東及江青等「四人幫」的不斷侮辱之下,他過着上述第一層含義的「忍辱負重」的政治生涯;其後在政治鬥爭中再成為「四人幫」「批周公」的替罪羊,在四五天安門事件後又被鬥倒,但他一直低調忍辱,甚至在「四人幫」下台後也不急於要求平反復出。終於實現了上述第二層含義的「忍辱負重」,因能忍辱而擔當了大任。
江澤民在剛擔任總書記時,鄧小平還未全退,及後鄧雖名義上全退實際上還是太上皇。九二年鄧南巡,講誰反對改革開放誰就要下台,讓江澤民這個總書記在北京發抖。因此,在九七年鄧小平去世前,江澤民仍是體現着上述第一層含義的「忍辱負重」。及至鄧去世,江才實現第二層含義,即過了「忍辱」之期而真正地負起重來。
胡錦濤也不例外。他雖是鄧小平指定的第四代接班人,但江在台上時,胡就像小媳婦一樣,甚麼事都避免出頭。即使當上了國家副主席,仍然保持低調。中共十六大,江退出了中央常委,但仍擔任中央軍委主席,胡對江也一直畢恭畢敬,尊之為太上皇。直到其他元老看不過眼,迫江全退,胡才實現了第二層含義的「忍辱負重」。
相比之下,曾被鄧小平譽為天塌下來有兩根柱子頂住的「兩根柱子」──胡耀邦、趙紫陽,就因為不懂得忍辱負重之道,而相繼下台。
曾蔭權能成功上位,獲「胡握手」支持,靠的也是能夠忍辱負重。他在董政權時代,一直鬱鬱不得志。在董的第一屆任期內,他無論擔任財政司司長還是政務司司長,都要事事請示董,而董對他也缺乏尊重。比如董忽然宣布八萬五已取消,顯然作為財政司司長的曾蔭權就不知情。實行高官問責制後,曾的政務司司長的權力更被架空。○三年沙士後,他淪為「清潔大隊長」。以政務司司長之尊,以三十多年任高級公務員的經歷,曾可說受盡侮辱。傳統左派對他更是明裏暗裏的鄙視、攻擊。但曾能忍辱,董交代的事就默默去做,決不出頭,更從不表示有更上層樓爭取當特首的野心。今年春節,他在官邸招待記者時,表示○七年董任期屆滿時,他也會「告老歸田」。相反,唐英年對○七年會否選特首,就不置可否。
中國專權政治的中央掌權者,喜歡沒有野心的人,喜歡低調的、能忍辱負重的人。於是,曾蔭權就被看上了。而唐英年,則直到前天,對○七年會否參選特首,仍沒有回應,只說這是「兩年後的事」。顯然,他仍不懂得中國政治文化中,必須表面謙讓之道。照此看來,他○七年選特首的機會應不高。
陳方安生不能「忍辱」,所以雖在九七年懇辭英國爵位,仍無法「負重」而要請辭下台;曾蔭權能「忍辱」,故雖接受英國爵位,又是天主教徒,仍在中國專權政治主導下「負重」而出。
現代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政治文化,講公平選舉的「明爭」,但中國專權政治文化就講「暗鬥」。忍辱負重正是暗鬥成功的重要訣竅。
曾蔭權在「參選宣言」中,說會「全力以赴」、「迎接新挑戰」而參選,實際上他不須「全力以赴」啦,也沒有甚麼「挑戰」啦。二年特首已是他的囊中物。「挑戰」是有的,是在這之前,那七年多忍辱負重的歲月,才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