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爸媽的電影故事

我和爸媽的電影故事

由電影出發,說出三個不一樣的生活小故事。那是介紹親子電影嗎?也不,他們口中的電影,不一定是「迪士尼式」的卡通電影,也不一定是扣人心弦的溫情電影,最重要是,打動他們的,並非電影本身,而是透過這娛樂,促使父母子女間情感的傳遞,經驗的交流。

記者:尹珊珊
攝影:林栢鈞

石修+陳宇琛真實虛擬摸不清

人生的每個第一次,總是教人難以忘懷,但講到第一次跟父母手牽手看電影的經驗,大部份人都會想不起來,石修便不諱言:「嘩,咁耐之前嘅事,點記得!」當年僅6、7歲的石仔卻記憶猶新:「我記得係喺尖沙嘴海運戲院,戲名忘記了,只記得套戲大概講南美的土人俾班白人殺晒,當時我以為係真,睇到喊。」小時候,石仔總以為電影的場面是真實存在,有次電視播放《天龍八部》,見爸爸跟人對打,嚇得他一見爸爸回家,馬上掀起他的上衣找傷口,「直到後來爸爸帶我到片場參觀,我才知道平日爸爸早出晚歸是做甚麼。」

一定坐大髀

石修自言好肯帶小朋友看電影:「在我來說,電影是一種教育,是希望他能夠從中得到啟發。」思想開明的石修,對兒子觀看的電影類別從不設限制,「即使係關於黑社會的電影,講的都係社會現象,愈唔畀佢睇,佢就愈好奇,倒不如兩父子一齊睇完再同佢分析。」做藝人,工作不定時,石修笑稱看電影的確最能拉近父子關係,「佢細個睇戲一定會扭計坐大脾,搞到買兩張飛都係坐得一個位。」不甘被踢爆糗史的石仔即反駁道:「我係唔夠高,睇唔到個螢幕咋!」

■問石修欣賞何種電影,他一時間答不出來,還是囝囝了解爸爸:「佢鍾意好似《教父》這種男性電影。」

角色互換

石仔跟爸爸看過的電影不下過百齣,但印象最深還是《星球大戰》,「上映時我還未出世,有次爸爸拿着《星戰》錄影帶跟我說:『呢套戲好厲害㗎!』初初睇太細個,睇唔明,但已經俾套戲的影象吸引,令我對電影有好大幻想,也導致我對這行業充滿好奇,下定決心要入行。」現在石仔成為電視藝員,睇戲的習慣竟然倒轉了,「做藝人後,要不斷睇電影來充實自己,反而爸爸受我感染下,鍾意咗吹Saxophone,所以𠵱家變成由我推薦佢睇咩戲。」而石修也欣喜道:「佢吸收到嘅嘢我都未必吸收到,見到這個轉變,自己都開心。」
兩父子能夠互相感染、互相學習,也算得上是電影的功勞。

■石修拍電影不多多,《友情歲月之山雞故事》是其中一部。

一齣戲兩面睇

「無論開心不開心,我都想去看電影,當年由上海坐火車來香港,我都是看完電影才出發。」鄭佩佩自言是標準電影癡,四名子女年幼時,已帶他們往電影院跑。囡囡Marsha笑言媽媽幾近逢戲必睇的地步,但原來電影狂迷也有死穴,「最記得以前媽咪帶我哋睇卡通片,次次都瞓着,但無論點悶,佢都會陪我哋睇。」即使現時仔女長大成人,佩佩姐有時也會與Marsha結伴睇戲,「睇戲係最易了解年輕人想法的途徑。」

散場「座談會」

佩佩姐4名子女從小在美國長大,思想洋化,而她卻仍保留傳統中國思想,母女倆口味大不同。「《大隻佬》是套充滿強烈宗教訊息的戲,我當然明白當中禪機,但Marsha信基督教,佢唔理解宿命、因果。又好似《英雄》,唔似傳統武俠片講正邪對立,Marsha有佢嘅西方角度,我又有唔同見解。」同一部戲,母女感受不同,故每逢散場後,她們例必像舉行「電影座談會」般,分享意見。不過,Marsha坦言自己愛看荷李活電影,不過,「即使家口味不一,我覺得多咗時間陪佢先至最重要。」

Niki+葉媽媽講出我想做明星

來自尋常家庭的Niki,與媽媽感情最要好,不過,女兒的心事做媽媽的未必完全了解。「我最想加入娛樂圈。」Niki曾被星探邀做模特兒,但當時葉媽媽的反應是:「費事睬佢,梗係讀書重要!」
兩年前,電影《下一站…天后》終於讓Niki有勇氣向媽媽說出自己的想法。「其實嗰時係我第一次同媽咪去戲院,咁啱套戲講娛樂圈。返屋企途中,我順勢同媽咪講自己嘅夢想,可能啱啱睇完套戲,食正話題,呢次媽咪真係有用心聽。」葉媽媽當然希望女兒穩紮穩打過日子,「我覺得自己有點似戲裏面個魚檔老竇,唔係話好支持,但已經唔會一味反對。」最後Niki媽還是為女兒簽下了模特兒合約。

一天晚上,財主和他的長工在森林走,突然迎面來了一隻熊,財主來不及閃躲,便被熊緊緊地壓在地上,他眼看性命不保,即高呼長工求救。年輕有力的長工運足全身力氣,拿斧頭把熊的半個腦袋劈下來,又剌穿熊的肚子,把熊殺掉。危機過去,財主卻馬上斥責長工:「蠢才,你怎麼把熊皮都毀了!」世間有種人,大禍臨頭時,對恩人萬分感激;一旦危機過去,便對自己的恩人吹毛求疵。(互聯網)